龙年,从美好开始

2024.2.6 第95期 作者:宋传杰

还记得元旦时,盼望着天天过元旦吗?

2024,你能有多少个元旦?

春节,比元旦更值得期待。

龙年给了全国人民一个大惊喜 —— 八天假期、高速公路免费九天!

可恨的是,8.35/L的油价

幻想一下,若那两三桶油把油价打个五折,铁定会在高速上走个万把公里。

所以,今天的题目是

龙年,从美好开始。

先搬运个老故事。

有个朋友搬家到N.Y.(也可能是LA、或SF)了。很多熟人都纳闷,干嘛搬家啊,老住处不是挺好吗?朋友莞尔一笑,丑国不是天堂,交通工具陈旧、网络也不顺畅、......但Ta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也不知道是真有其事、还是心灵鸡汤)。

某日,和朋友在LA一家有名的咖啡店闲聊。此时进来一个人,坐在旁边的那张桌子。

他对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

这种点咖啡的方式一定会让国人感觉新奇——服务员只给他端来一杯咖啡,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一会,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自己喝,一杯贴在墙上。他们付了三杯的钱。等他们离开,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一张贴纸。

国人同胞们是不是愈发郁闷了?这是何种约定俗成?

事不关己,他们喝完咖啡,付款闪人。

几天后,该老友又去这家咖啡店。当他正在享受咖啡,店内走进一个人,衣衫褴褛,看似无消费能力。

这位落魄人士环顾周遭,坦然坐下,声音洪亮地说:墙上的一杯咖啡。

服务生以惯有的热情端上一杯咖啡,眼睁睁看着该顾客喝完咖啡后没有结账就走了。随后,该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便签,扔进收费匣。

此时,老友终于明白,当地居民对穷人的尊重和照顾,足以发人深省。

咖啡既不是社会基本需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我们在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也许都应该想到别人。有些人也喜欢这样的东西,但却无力支付。

再说那位服务生,他在为那个穷人服务时一直都是不失热情和恭敬。而那位落魄人士,他进来时也无需牺牲尊严人格。

预付款的那杯咖啡叫待用咖啡,你付钱时,并不知道谁会享用它。

这不就是爱与和谐么!

老友说完这个故事,面带微笑说:多么美好啊!

是啊,不用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到,此情此景,有多美妙!

虽然没在国内见过「墙上的咖啡」,但经常看到一些商业机构在其营业机构内设置开放式驿站,供来往的旅人、环卫工或其他人士驻足小憩、续杯热水、加热饮食等。

借用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名言,就是I Have A Dream。

2024,能够邂逅类似的「墙上的咖啡」、「墙上的茶水」、「墙上的汉堡」、「墙上的热狗」、「墙上的煎饼果子」、「墙上的牛肉面」、「墙上的奶茶」......

美好,总是值得期待。

写到这里,脑子里闪过好多当今的景象。

周二的上海IKEA餐厅就是一个。

很多年过去了,上海宜家餐厅依然深受老年相亲人群青睐。

位于上海徐汇的宜家家居 (IKEA)卖场,在过去十多年间成为当地银发族的相亲圣地。

每逢星期二,上百名寻找爱情的老年人涌进这家跨国家具品牌的餐厅,自备茶水零食,开启约会模式。他们占用IKEA餐厅里的大部分桌子,他们不吃经典的瑞典肉丸、也不吃意面,而是享用从家里带来的茶、点心,甚至酒类,据说,这些点心,都是展示自己的道具、表达对约会对象好意的载体。

昨天下午,我去济南IKEA买了点过年需要的小东西,也顺便到三楼的餐厅,看看餐厅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形。工作人员告诉我,没有上海这样规律的,但确有很多老年人在这儿休息、玩耍、看手机,到了用餐时就吃点东西,这儿好像一个免费的咖啡厅或聚会的地方。

估计,婚介机构还没有开辟到IKEA餐厅这儿,当然,也可能是因为IKEA餐厅无法配合婚介机构或女方检验男方的财务实力

不禁想起前几年看到的一些无法翻译、却表达微妙情绪的外国词语。辞旧迎新之际,能否把无以言表的情景描述的让人触景生情?

不妨试一下。

Iktsuarpok,因纽特语,「一次次地忍不住要走出门外看看是不是有人来了的那种情绪」—— 有的人,因为各异的原因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家人,特别是年长的家人和年幼的家人,可能望眼欲穿、期待奇迹出现。

Sobremesa,西班牙语,「吃完饭后,大家在饭桌上意犹未尽交谈那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Pana Poʻo,夏威夷语,「因为想不起某件事而不由自主地挠头想要回忆起来的那个动作」——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许多老年记忆力下降了(也可能是Alzheimer's disease,AD)的老人,是不是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形?

Goya,乌尔都语,「明明知道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因为他讲得那么动人,几乎让你以为会真的发生」—— Goya一次、两次,可能有人真的相信;但是Goya多了,相信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Akihi,夏威夷语,「问好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又忘了」。

Commuovere,意大利语,「读到温暖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读到悲惨的故事,伤心也会流眼泪。

Wabi-sabi,日语,「在不完美之中寻找美好,接受人生的生死轮回和残缺之美」。

Gezelligheid,荷兰语,「惬意,舒适,跟爱人在一起的温暖,老友的阔别重逢,冬天壁炉升起的烟火」—— 与Sobremesa一起,都应该是绝大多数人节日里最开心的事。

语言真的好奇妙啊。

我们总是说汉语博大精深,其实,您看,外语里也有汉语不能企及的意思。

所以,「必须自信、不可自大」应该牢记心间。

我读到墙上的纸咖啡时的心情,就可以用Commuovere(读到温暖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来形容。

最近,在翻阅Lonely Planet的Czech和Prague。从社交媒体上搜索到一张图片,到了Prague,一定要去看一眼:

这是在Prague民族大街上的一家咖啡厅,据说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经常光顾的地方。墙上这样一句话:

dolf Stransky(8.4.1855~18.12.1931)History Cannot Be Prescribed And It Cannot Be Written In Advance。Thus,We Do Not Have To Write History Now,We Have To Create It。

我们不是在复诵历史,

而是在创造它!

它让我想起了一位校友,在Sobremesa(吃完饭后,大家在饭桌上意犹未尽交谈)时,讲给我们听的、他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

9月1号开学第1周,就把Ta自己两个孩子在魔都就读的两个学校分别举报了一遍。当然,别的家长都不愿意这么干。

一个是因为全班罚站,另一个是因为班主任让孩子们去医疗机构做智力测试。

都是公立学校。投诉后,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亲自给Ta打电话道歉。

你看看,谁说中小学老师惹不起?谁说中小学惹不起?

经常与学童家长聊起中小学。

有些人就是吹牛逼比谁都大胆、私下里啦起中小学和中小学老师时恨得牙都痒痒、啥话狠说啥,但孩子在学校真受了委屈,行动起来比谁都胆小。中小学的各种惹不起,就是这样被惯得越来越不像样了。

把校友的经历转述在这儿,也算是给学童家长们打打气、壮壮胆。

其实呢,不举报,是不是也有变通的办法?

您看下面这位糖葫芦哥的做法,不是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其实,他的代价不一定比举报大。

某天。某地。某时。

看到用共享单车卖糖葫芦的商贩。

过去聊了几句。最近呢,城管力度比较大。急中生智,到路口,就用上了共享单车 —— 把糖葫芦支架搬到共享单车上,自己的车子放在一旁。如果遇到城管,顶多损失几支糖葫芦,就不用再搭上自己的车子了。城管一走,骑上自己的车子再回家赶制一批出来。

既不给城管添堵、也不给自己添麻烦 —— 也算是大家都各得其所、都有面子、两全其美啊!

网络说,卖奶茶净资产600多亿、烤地瓜都能成为亿万富翁,补裤子也能赚钱。这些事例都充满了奇迹和奋斗,充满了传奇和奋斗,值得我们每一个草根学习。卖糖葫芦也有可能。

德国人科佩2023年4月出席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发展”国际理论研讨会,并先后到北京、安徽、江苏等地参观访问。

她说:中国在住房、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进步明显,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的未来一定会超乎想象、超乎想象的美好,人人都有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还记得愚公移山的典故吗?我不能把山挖平,但我的儿子可以接着挖,儿子挖不完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挖下去。

智叟也长了一张尖刻的嘴,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句话甩到愚公脸上:你也别天天挖山,赶紧先去找个女朋友吧!

在大鲁,这类亿万富翁的励志故事还真不一定能起作用。

一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山东人,秋招签了京东,怀里揣着Offer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结果呢?回到家一说,就被母亲一天到晚地嫌弃雇主是个破企业,工作低人一等,不如回山东考个事业编。天天如此,几天下来,闹得姑娘都开始在微博上恨自己怎么投胎到山东了呢?

至此,不得不提一下常常在影视剧里出现的「突破第四面墙」。

首先,什么是第四面墙?

18世纪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论戏剧史》中写道:不管你是写戏还是演戏,都不要去想观众,就当他们不存在好了。想象一下,舞台边上有一道把你和观众分隔开的巨大的墙,写戏、演戏都只是当大幕还没有升起。

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面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突破「第四面墙」,就是指某个角色能够意识到自己只是存在于戏剧、电影、或者游戏等虚构世界里的人物,能够看到「现实世界」,能够让自己回归到「现实世界」中。

2013年问世的小说《第四面墙》,以法国留学生乔治的经历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始终。本书作者索尔·夏朗东以他曾亲历报道过的黎巴嫩战争为背景,描写“在错综复杂的宗派斗争中,人们如何饱受战争折磨”。

乔治认识了一名叫做萨姆的流亡者,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萨姆是一名希腊籍犹太人,热爱戏剧,决意要在贝鲁特市中心上演戏剧《安提戈涅》,更疯狂的是他希望演员能够来自不同群体,这也是小说引人深思的关键。参与演出的演员包括基督教徒、巴勒斯坦女孩、德鲁兹人、什叶派教徒等,他们来演绎安提戈涅、她的未婚夫、国王、守卫等角色。

萨姆梦想着血雨腥风停止硝烟散去,不幸的是他染上了重病,无法离开医院,便将这一梦想托付给乔治,说服他投身于贝鲁特的纷乱局势中。

《安提戈涅》是让·阿努伊的著名代表作,剧本脱胎于索福克勒斯的名剧《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里隐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掌控了底比斯,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与自己同床共枕、并育有两儿两女(其中一个女儿是安提戈涅)的女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最后客死他乡。

《安提戈涅》讲的是后事。

安提戈涅深知父亲无罪,情愿陪伴他到处流浪受苦。俄狄浦斯死后,她回到底比斯。七将攻底比斯时,她的两个哥哥,为了争夺王位反目成仇、兵戈相见。其中一个哥哥波吕涅克斯,联合岳父攻打底比斯,被认为是底比斯的叛徒。两个哥哥最后都战死沙场。舅父克瑞翁接任新底比斯王,下令不准埋葬叛国的波吕涅克斯,违者处死。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埋葬了哥哥,被关进地牢。她在地牢里自杀、她的未婚夫海蒙(克瑞翁之子)也在她身边自杀,海蒙的母亲又为儿子悲痛而自杀。

一意孤行的新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

安提戈涅的死足以发人深省、使人震动,进而抛弃那种逆来顺受、心安理得的精神状态。

我年轻时,在职场上是秉承「宁可战死、不可吓死」的。

您呢?

回到《第四面墙》。

莫言与读者互动时也说,第四面墙是存在的吗?第四面墙是用什么样的砖头砌起来的?第四面是看不见的吗?......这个问题我要好好考虑一下,也许我们始终是被第四面墙阻挡了前进的道路,只有打破了第四面墙,我们的想象力才会展翅高飞。

吴敬琏先生说过: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很幼稚,对自己根本利益在哪里不清楚。以为我只要有一个房子、开豪华车、老婆孩子怎么怎么样,就行了。实际上如果社会不完善的话,个人前途是没有保证的。

所以,我们要与时代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有持久、美好的未来。

前面提到了银发,这里种草《实习生Intern》不算晚吧。

这算是种草吗?

《实习生》的大意是:

70岁高龄的Ben年轻时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退休后不甘寂寞重返职场,以高龄实习生(Senior Internship Program)的身份加入了Jules创办的时尚购物网站。一开始,Ben与公司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性格随和的他很快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与信任。面对崭新的业务领域和陌生的工作环境,年近七十的Ben并没有畏惧和退缩。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待人接物,Ben都用积极而又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Ben的老板Jules,年纪轻轻就背负了工作与家庭的重担,生活失去了平衡,连公司董事会也开始质疑她的工作能力。人生阅历丰富的Ben帮助Jules重新认识并找到了自我,两人也从上下级发展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影片以轻松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Ben对自己余生的决定,最后他还圆满地收获了事业、友情和爱情。年华虽老,其实也有很多选择,只要心中充满热情活力,人生70正当年!

电影已经面世近十年了。是前段时间朋友推荐我才观看了一下。看评分,并不是很高,估计是影片主题的切口适用面小一点。

不同的观众,可能对《实习生》有不同的感受。我个人觉着,对于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年轻的企业管理者或创业者,对于职场上的公司政治、对于工作生活家庭平衡,都有引发共鸣的G点,比如:

当初奔着Anne Hathaway来看《实习生》,结果被Ben的人生价值观感动了。

《实习生》有一个副标题,叫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直译就是「经历永不变老」或「宝刀不老」)。

Ben的人生格言(源自Mark Twain)是You're Never Wrong To Do The Right Thing,而我的呢,则是:

Normal Gets You Nowhere;

If You Have To Cry, Go Outside.

我对《实习生》比较赞赏的是「Senior Internship Program」,为年长退休人员提供了一个通过职场焕发第二春的平台。

过了春节,我准备到劳务市场上去看看有没有类似于「高龄实习生(Senior Internship Program)」的岗位招聘、当然更得看看是否适合自己。自我感觉自己的CV还是蛮扎实的。

当然,看老实习生Ben,无论是Old School范、还是精神头和身板状况,真的是令我羡慕。

刚刚看到MD Anderson的一名知名华裔专家在社交媒体上写的一则坏消息,再一次提醒我们: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身体。

是啊!

无论是做老年实习生、还是去卖糖葫芦,

无论是多买一杯咖啡贴到墙上、

还是去咖啡馆从容地享用一杯墙上的咖啡,

无论是斗争、还是去创造历史,

无论平时是Sobremesa(西班牙语)、

还是边吃饭边自个儿沉浸在手机里,

无论是觉得我上面写的(讲的)有点Goya(乌尔都语)、

还是像我一样每每偶尔听到从近处传来鞭炮声总是要Iktsuarpok(因纽特语),

首先都需要有一个好身体。

值此兔去龙降、辞旧迎新之际,

衷心祝愿您身体康健、龙年大吉!

宋传杰,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山东工学院工学学士、山东工业大学工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纽约州立石溪分校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闻、所见、所思、所辩”磋为文字。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述事实、论常理”,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