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背包行(2012年)后的遐想

2023.8.25 第80期 作者:宋传杰

三年疫情,旅行少,今年就想多走些地方。

先找个过去出行时的备忘录参考,拉个to-be-ready-list吧!

一不下心,翻出了一篇2012年德国背包行后的《遐想》。读下来,不禁感叹啊,那时候怎么会写出这么流畅的短文啊?

是现在的写作水平差了,还是遇不到这么好的素材?

除为了防止误解而添加的「注」之外,其他的只字未改。

八月(注:是2012年8月),打起背包、休假去了德国。

选择自由行,出门完全靠自己。

30年前学过德语但如今只能来几句Guten Morgen(上午好),不过两周下来还算比较轻松。费用中机票和住宿是大头、但提前订票、在B2C上货比三家订酒店,实际开支低于预算;最意外的是Taxi预算分文未动。

记录旅程中的点滴,也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前在美国学习时留在脑子中的概念是“没有汽车寸步难行”,但这次德国背包行却彻底把我颠覆了。

国内购机票时航空公司帮我预订了可从法兰克福机场到达德国国内任何地方的单程火车票,价格是16欧元(2018年人民币与欧元汇率约为10)。到达法兰克福后,在DB(德国铁路)自助售票机上,输入8位识别码,选择好目的地和车次,车票就打印出来了。沿着滚梯下来,就是DB的法兰克福机场站。下火车后一出站,就是公交车,公交到站后,距离居住地只有50米了。

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公共交通的层次与转乘接续

后边几日,逐渐对德国的公共交通设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它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是航空。其国土面积不到36万平方公里、比两个山东的面积稍大一点。所以,飞机并不是德国国内甚至是周边国家间旅行的首选,到机场一瞧,跨国、洲际航线居多。

第二层是DB铁路。其铁路网已经密集到不能再密的地步了,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中小城市之间,都有铁路相连。火车有普通车(慢车)、IC(城间快车)、ICE(城间特快)、欧洲快车(跨国运营)等。车速一般都在200km/h(下同)左右、根据停靠车站情况和路基情况,时速也有超过300的。座席分一等座、二等座、和携带自行车座等。

第三是DB的地区铁路,主要运营在中大型城市的主要区域之间,承当城市交通和连接区域主站或大站的主干道。

第四是地铁。常见于中大型城市,大城市(如柏林和法兰克福)的地铁又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为S和U。

第五是有轨电车和巴士。

这五个层次的公共交通设施都有换乘接续站点。

机场一般都有DB车站或DB地区铁路车站。凡是火车站必有与地区铁路、地铁的换乘平台。如果地铁不能把你送到目的地,就转乘有轨电车或巴士。只要找对了车站、车次,下车后步行超过100米才能到达目的地的情况非常少。我到过一个位于郊区的学生宿舍区,这个区域有三个出口、出口外都是双向只有两个车道的小路,但每个出口都有不同的公交车站。 在柏林期间去中国大使馆拜访过去的同事,从地图上看,好像比较远,但从地铁站走出来一看,使馆就在车站对面。

背包行期间,为防止坐错车、下错站,我一般是在到达一个新地方、下火车后首先在火车站找红色的“i”,那里就是旅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会非常耐心地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给你介绍如何如何乘车、哪些地方值得一看,临走再送给你一份非常详细的地图。换乘中,绝大多数都有滚梯(一般人)或升降梯(适合行动不便的旅行者或轮椅)。所以,无论是从机场转火车、还是从火车转地铁或地面公交,都没有多大困难。

我虽然行李少,但也看见那些一个人拖着两个大箱子的旅客,也见过夫妻带着两个小孩、推着婴儿车、还大包小包拖着行李的旅客,都看不出有什么困难。

回国的飞机上,我脑子里一直呈现着一幅“多层次公共交通设施的无缝换乘”的画面。休假结束后,我到上海和北京出差,刻意对比了一下,差距还是很大的。

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鼓励团队和家庭

在德国打的士是很奢侈的。

首先,的士空车不在路上跑着找客,而是电话叫车。

第二,价格很贵,据说稍微一跑,就得20、30欧元,而公共交通设施经济实惠。

对于常住人口,市民办半年的公交卡费用是几十欧元(各个城市不等)。对于游客,则有日票、两天票、三天票、周票、月票。以天票为例,一般是3~5欧(一次有效的次票一般是2元左右)、三天票则是10欧,并且持这种票还可以在一些收费的游览场所获得折扣不等的打折优惠。

其次,德国公共交通非常鼓励团队和家庭。以一个中小城市的公交日票为例。一人票3.7欧、两人团体票5.9欧、五人以下(含五人)团体票10.6欧(折合每人2.1欧)。我见到很多学生暑期出游,一般都会结伴出行,既降低了出行费用,同时又增进友谊(济南的公园年票已经有鼓励家庭的因素了)。

还有,其公共交通设施还鼓励大家绿色出行。

DB火车上,大都有一节自行车车厢,其一半的空间是放置自行车的车架子、另一半的空间是为携带自行车乘客的座席。自行车也需要一张票,但票价为零。所以,火车站台上就有不少推着自行车的乘客候车。真是一个特殊的景象。(注:我们高铁现在已经远超DB了,但我还没有尝试过带自行车乘坐高铁

技术进步惠及普通群众

我乘坐过的公交车好像都是奔驰(梅赛德斯)。德国公路交通是靠右侧行使。汽车一到站,右侧的车身就下降大约30~40cm。关闭车门的同时又升起来,然后开行。前两次,坐在车里,我还纳闷,德国的路面这么不平?第三次候车时,我算是明白与路平不平无关了。这是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特别是腿脚不方便的乘客。车体降低下来,基本上与站台就齐平了。再后来,就发现为什么那么多家庭主妇推着个婴儿车一样乘公交。首先车上有专门停放婴儿车的区域、上下车很方便、根本不需要搬抬。其次是公交车站不远就是目的地。第三就要归功于这公交车的右侧可升降了。如果有这么周到的公共交通,谁会自己买车、开车出行啊!其实,在汽车上安装升降设施可能并不昂贵、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科技进步成果,但的的确确为民众带来实惠。

候车时,又看到了IT在公共交通上的运用成果。

火车站就不用说了,哪个车次停靠那个站台、第几节车厢停在哪个位置,LED显示牌上一目了然。地铁也是如此。这好像不鲜见。

鲜见的是公交车/有轨电车也如此。公交车站上,都有一个电子显示牌,上面显示着停靠本站的各路公交车的情况,车辆现在哪一站、还有几分钟到达本站、下一班或下两班还有多长时间,并且这些信息也同步发布在互联网上,手机或电脑都可以查询。如果车辆提前超过两分钟,司机就需要在本站稍作等候,因为很多人乘车是卡着时间来的,要是提前开走了,市民就可以投诉。

公交车站的候车亭中都有一张大大的公交线路地图和换乘点、换乘信息。上车后也不用担心下错站。车厢内有一个LCD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今后5~6站的到站站名,下一站的站名尤为突出,并有语音播报。遇到不同线路或铁路、地铁等换乘站,语音播报用德英双语。我们开展国民经济信息化近二十年,好像还没有做到这个程度,咱们济南公交车站的大屏幕LED电视,广告倒是播放了不少;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除了电视节目就是广告。

回到DB。DB火车票是无座号的,预订座位一次需要另外支付3~4欧元。上车之后,你预订的座位上方的LED显示屏上就会显示着“起点—终点”。这个信息很重要,对于订座的乘客,便于识别座位;对于没有订座的乘客,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空座。我订过座、上车后发现很多空位,也有没订座、上车后走几站就要挪挪位子的情况,但基本上以不订座为主以便省钱。德语的地名都比较别扭,也不好读,所以,一般我就先把列车的主要经停站记下来,上车之后就先看LED,几乎次次都有座位。

站点设置有学问

铁路站点的设置也是很有学问。

一个城市有若干个火车站,但都有一个Hbf站,称为主站。这个主站一般都是在市区或中心地段,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做法,放到离城市很远的地方(以济南西站为例,从北京到济南西一小时四十分,从济南西站到市区也需一个多小时)。这就为以铁路为主要城间交通设施的旅行者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我一般都选Hbf附近的酒店,下车后放下行李,就可出门。退房后也可快速到达火车站。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是,Hbf一般是城市的另一个生活中心,有各式各样的餐厅、面包房、咖啡店,晚上打烊的时间都比较晚,住在Hbf附近易于解决喂脑袋问题。特别说一句,Hbf的餐厅的价格甚至比商业区还低。这与我们的机场火车站餐饮宰人形成鲜明对比。

各种公共交通的站点都是开放的,火车的站台也是开放,没有检票进站的环节,查验车票都是在车上,也不是每次都查。十几天里,火车上几乎每次乘车都有查票员,但地铁、巴士上只遇到过一次查票。最令我不解的是,在反恐形势如此严重的欧洲,除了机场安检之外,其他都没有安检环节,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操作的。

文化、文明与修养

搭乘公共交通就会面对很多陌生人。陌生人对陌生人,更加体现社会群体的文化、文明和修养。

城市道路大都不是正南正北,一个路口既有三叉、四叉,也有五叉、六叉。一天,我拿着地图在那里东张西望地核对路标,一个本地人过来看看我,轻声问Can I Help You?然后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另有一次在柏林墙艺术长廊(涂鸦画),我拦住一个人问路,他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得了,直接一句Follow Me就把我送到了目的地,然后回身再走他的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在中国我不是外国人,大家认为我不需要如此细心地帮助吧!

在公共场所,极少有人喧嚣、甚至都不大声说话。在国内习惯了,走路中、候车时偶尔说几句,被背包同行者手势示意放低点调门。当时真是感觉不好意思。餐厅里、洗手间里等公共场所,大家能用一张纸巾的地方绝不用两张,其实德国的森林覆盖出奇的高。

结语

休假结束后,与很多同事、同行、朋友谈到以上体会,绝大多数人都很吃惊,只有在那里当过学生或自由行过的,才能有此中体验。为什么?

因为公务出行或随团旅行一般都由旅行社负责接待,把大家往大巴或中巴上一装,直接拉到景点、下来参观照相、上车再到下一个景点。即使是公务考察,对方也仅仅是选一个或几个特殊的考察点,大都没有全程体验本地人生活方式的机会。越是专项的考察,越不能全程体验。同行的一位背包友认为我是政协委员(注:1998~2017年期间我是省政协委员)就是官员,就不解地问我,那些管城建、管规划、管交通的人来考察,怎么就不好好学学人家这些细节呢?当时我还真是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现在,我可以试着回答:因为公务考察都有接待方、都需要按照考察团的级别对等接待,因此也都是乘坐大巴或中巴甚至是礼宾车,哪里有机会去体验这些普通人的待遇?

由于这次出行是休闲旅游为主,对有关事物的观察是仅凭自己的兴趣,看到的都是表象,但没有深入了解导致这种表象的内在机制。

有道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何不趁着腿脚利索多走些地方?

不过,别落入「读书越…越…」的陷阱里就好。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