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山常绿

2022.8.17 第58期 作者:宋传杰

『蚊口』的报复性增长

昨天是周日,多云、有风,嘴里念叨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抬腿就上了小区旁的山路。

走了大几百米,上衣就湿透了,感觉像穿了一身滴水的湿抹布。不知是天气的原因、还是身体的原因,总之今年成了“水做的骨肉”——特别容易出汗。

慢慢溜达吧。往日三个小时的路程,这次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一路遇到的园林工人们,他们在高温下铺个凉席就地午休,人手一瓶驱蚊水,不时的喷两下。虽如此,看过去,身上的红包也不少呢。

说起来,今年济南的蚊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只要出门,我必须长褂长裤,面料薄的都不敢穿,不然必遭「穿透式+覆盖式」轰炸,带着难以消除的满身红包回家。

为什么今年蚊族如此繁荣且嚣张?问过不少人,总结出来几点共同答复:其一,今年雨大,坑坑洼洼处多有积水,利于蚊虫繁殖;其二,市容看似绿植葱葱很整洁,其实茂盛的人工绿植遮挡了不少的脏乱差(很多时候人们调侃这是市容门面的遮羞布),污垢的边角处成了蚊子的安全屋;第三,抗疫期间,消杀工作强度和频次不比往年,蚊子们选择了报复性繁衍,导致『蚊口』反弹增长。以上种种,不知是否有人印证或是对号入座?

不但蚊子,其它的小虫小咬也比往年多。

山上的树干上,爬的满满的马陆虫(或者叫千足虫)。照片发到朋友圈去、众看官都说瘆人。

生态平衡很重要!生态链平衡很重要!!

人勤,山常绿

说罢蚊子,再说山。昨日,随手拍了一些照片。上图这张,是不是有些意思?

请看!这山上的绿,有着如此清晰的分界线。右侧的浓绿,是密集的松树林,左侧的淡绿,是驳杂的灌木丛。看上去,有点「阴阳」山的感觉。

其实,这就是「人勤,山常绿」。

怎么讲?且听我转述一段未经考证的历史。

环绕济南周边丘陵山体上的、两手拤不过来或更粗大的松树,绝大多数是1950年代「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成果。据说当时是飞机播种。

济南的山丘,大都是青石山,土质少,所以说,飞机播种后,小树苗长出来后的护理,成为了关键。都知道松树长得慢,在土少、土薄、土贫处就长得更慢。右侧山体的公社、大队安排社员上山培土保墒,当时还有「阶级敌人」搞破坏,贫下中农夜里就住在山上护林。另一侧呢,则是……

结果,几年下来,一边是齐刷刷的松林初长成,一边是孤零零的苗木三两棵。又过了几十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阴阳山。

当然,也有人说,山的阳面水分更易蒸发,所以不利于松木生长。权把这个因素写进来,免得被专家或公社后人找上门来。

其实,「人勤地不懒」、「人勤山就绿」的道理很简单。只不过是,「勤」意味着付出,这是所有人都明白、懒汉都不会否认、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奉行的道理。

那些年接过的水和扫过的地

上文说,当年,是一批公社成员,为松树的成长保驾护航,才有了如今的半山浓绿。

也有有人问了:公社成员,整天忙着下地干活,咋还主动上山护林?有此一问的人,大概率不知道过去的年代和过去的人们。

不说70年前,就拿30年前来说。我是1985年初进入职场的。记得,出校门之前,导师叮嘱,到了工作单位,学历学位不代表什么,一定要谦虚、一定要勤快。

我很小就跟着母亲到工厂去玩耍,知道早晨上班前要打扫卫生、倒垃圾、提着保温瓶到热水锅炉那里打开水......这些事。

所以,早晨七点半前(那时是八点钟上班)就到办公室了。我的第一个东家,年轻人多,都有这个自觉性。所以,有时候到的稍微晚几分钟,其他人就把打扫卫生(包括冲刷厕所)的活干完了。偶尔有时候睡个懒觉起晚了,到办公室时就会觉着很不好意思。

等我1992年到另一个东家那儿时,大家依然都是这样。人少的部门,一般是先打扫公共的部分、然后再回去收拾办公室内的;打扫了卫生、再去锅炉房接热水。人多的部门,有的打扫公共部分、有的负责收拾办公区域。记得,有位年长的女处长,有时候还专门出来看看早晨谁在走廊用拖把拖地、打扫厕所呢。

不过,后来,就不是这样了。

办公室的公共场所由物业保洁人员负责保洁了,有的办公室内的区域,也由保洁负责了。名曰:专业的事,有专业的人去做。

工前少了打扫卫生这个环节,自然就可以晚到办公室一刻钟也不会耽误工作了。

再后来,卡着上班打卡的点急冲冲的冲进办公场所,当然,手里提着早餐点心、尚没吃早饭的,也不鲜见。等到了办公工位,换上工装、泡上茶、吃了早餐,差不多就九点了。

当然,可以说,现在节奏快了,住的地方距离办公室远了(不像以前,前面是办公楼、后面是宿舍区),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晚上失眠,还有送小孩去幼儿园去学校......理由总是有的,并且大家都能互相理解。

所以各种公共服务窗口,都是上午九点或更晚才Open。

对,朝九晚五。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好不好?在《在肖邦夜曲中......》,说到「皮肤问题还是找专业皮肤病医院的皮肤科医生」时,我是非常赞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事一定得找专业的人做」。

说到物业保洁,好的方面,创造了一批就业机会,三产,否则,物业服务公司日子就不好过了。不好的方面,我个人觉着,人都养懒了,当然,优雅地讲,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

记得我在第一个东家打工时,东家的院子比较大,院子里的树木比较多,到了秋季落叶的季节,大家都会出来扫树叶、清扫院子呢。现在在那个院子打工的人,谁还有这种经历或体验?

其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现象越来越多。

1978~1985年期间,我在某山脚下的SEI读书求学。那时候,某山北坡是一大片苹果园。过了现在白玉卧佛的位置再往上,才是某山公园的入口。那时候,天天走山的人,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家还不知晓「饭后百步走」、「管住嘴、迈开腿」……等等道理呢。

我们学生呢,早晨是要求要出操的,所谓出操,就是班委的体育委员要组织大家晨跑。我们当时住在SEI机械厂里面的宿舍楼,所以,除了机械厂的大门,过经十路,就是某山了。所以,上某山的机会就多。那时候,大学生还是比较稀罕,某山公园的管理人员对我们都比较客气。有时候下午自习后也会到山上走一下,就能与他们啦呱几句。当时的某山公园管理人员好像是几十人吧,他们既是管理人员、也是工作人员,所谓工作人员就是也要干「修剪、整理、养护」的体力活。

不知道现在的某公园有多少管理人员,但走山中经常看到干「修剪、整理、养护等体力活」的,都是外包的劳务队伍。当然,虽然有些山体前些年被房地产蚕食了不少,但现在公园的地盘整体是大了、公园里的植物和步道都丰富了很多,需要人手帮忙是在所难免。

只是以某山公园为例而已,并非刻意。

昨天,一位老领导发来一个「老年人必须与时俱进学习」的段子,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孙女:现在怎么称呼「包工头」?

爷爷:包工头就是承包工程的负责人呗。

孙女:错!现在包工头叫「项目经理」。

我请教了不少人,才知道甲方指挥这些「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被尊称为「总」或「项目总监」。

实际上,机构官僚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员都在做管理工作,编制计划(现在叫制定路线图,说编计划,层次就低了)、汇总数据、写请示写报、执行上级各种指令、与其他部门协调衔接......,而真正要做的具体工作,局长安排给处长、处长安排给科长、科长安排给从下属单位借调来帮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安排给「项目经理」。其实呢,「项目经理」也不用亲自下苦力,还是安排给了务工人员。

想一下,这项目得有多丰厚的利润,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啊!

前段时间,热力公司更换暖气管道。你看到的景象是,一批开着SUV、轿车来到施工现场、戴着安全帽、身上穿着带反射贴的、穿戴比较整齐的人员,在施工现场周围指手画脚,而只有三、五个进城务工人员在那里大汗淋漓地实际操作干活。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所以,一旦某个执行环节上出现了异常,一批人会受连累被处分。

过去真的不理解,觉着处分面太大,但看明白了其中「管理☞管理☞管理…☞管理☞执行」这个链条中的环环相扣,真心觉着他们不是受连累、而是责有应得。

包工头多了,都得有活可包啊。没有活,得创造。

所以,道路、街道的绿化,现在是不用种那些可以多年生长的植物了,都改成盆栽了。这样一是看上去经常变花样、常变常新,二是常换,花卉、苗圃、绿化公司就能天天有活干,这不是创造了市场需求、刺激了政府公共消费、拉动了第一二三产业吗?

即使是可以多年生的植物,也不能让它多年不变。今年栽上、明年拔了、再换个品种重新栽。泉城某区某年把适长在南方温暖地区的植物引来,结果呢,到了冬季,不得不得给这些植物搭围栏挡风御寒,才能越冬,否则存活不到一个年轮就自然淘汰了。

天长日久,本来是为了大活动而临时救济性的花卉式绿化,就成了城市绿化的新常态。有些街区,一点不接地气的封闭木箱子里面种上木本科的大型绿植,被好多市民调侃笑话。

虽然每年花卉式城市绿化没少投入,但城市绿化依然是一个脆弱的大盆景。

行啊,看看我们未来的经济景气是否还能支撑如此「项目经理」模式不。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