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进程中的能源安全挑战

2021.12.14 第37期 作者:宋传杰

从《人民日报》的『一图读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华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金句』里看到下面两幅图片后,顿时有了码字的冲动。

不过,今日码字勿需劳神费力,早在今年八月份,为了准备『国事论坛』的征文,对当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进程和路径进行了认真学习,并结合当地的情况,做了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删除了其中可能会产生歧义的少许字词、数据,Post在此,供仁者志士拍砖。

“双碳”进程中须妥当应对能源供应安全的世纪挑战

“双碳”达标,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实现“双碳”达标中必遇能源供应的世纪挑战。“建立全国一盘棋的中央级‘双碳’进度评价模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发挥好低碳清洁能源的过渡作用,尽早尽快取得可复制的实例”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为配合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双碳”达标列入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保持GDP“2035年翻番、2060年再翻番”的发展速度,保障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刚性能源需求以及全社会能源总需求,是实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左右”的“双碳”目标必须面对的严峻世纪挑战。

以北方最具代表性XX省为例,2020年生产总值7.3万亿元,居全国第?。《XX省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通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在1100亿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的总体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从产业整体上看,XX的主体能源是“煤油气(煤炭、石油、天然气)”。比较成熟的产业,大都集中在石化、能源等领域,重化占传统产业比重2/3以上,是典型的“高碳”型经济和能源结构。亿万人口的生活,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经过实施“YB”两大国家级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和煤电装机占比均实现了超过10%的大幅下降,但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依然处于4.14亿吨(标准煤)的高位,其中煤油气占89%。

全省计划到2025年,能源消费控制在4.54亿吨,其中煤占77%。在实现中央要求的高质量、走在前面的发展中,必须同步或超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双碳”目标,被迫要在“调整产业结构降碳”、“工业过程降碳”、“能源路径”以及“电力和电气化”等方面探索出互相适配、协调可行的实施路径。

一、对能源供应难题的再认识

(一)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挑战。

目前公认的“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径是:在能源生产端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在消费端用电力、氢气替代化石能源应用于生活、交通、工业、建筑、农业等,从而达到大幅度减排CO2的目的。迄今为止,风电、光伏的发电量与煤电的发电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CCS和CCUS经济可行性、化学储电的环境因素制约、大规模储能新技术都亟待突破。基于当前已知的认知,非碳能源占比提升是非线性,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所驱动。在持续加大非碳能源技术投入的同时,必须严肃对待技术进步不确定性的影响,既要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又要按照时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挑战。

(二)“碳中和”的评估政策。

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等客观现实,天然形成了“碳汇/碳排放比例不匹配”、“生产端/消费端碳排放不匹配”,“碳中和”的评价政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的未来发展质量和水平。以往曾经见效的“一刀切”或“休克”等极端的处理方式,必将对全社会造成影响或冲击,并导引各级、各部门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满足上级决策目标名义而进行的瞎折腾。

(三)新型能源供应系统渐进演进。

1、生产端的非碳生产尤其是光伏、风电、氢能、核电乃至储能的产能和稳定供给,既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又必须依赖基础传输设施的适配。

2、近百亿吨的CO2排放中有大约53%是在消费端直接产生,急需低碳、非碳替代。

3、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能源供给的核心地位。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石能源,对完成能源结构“双碳”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有的观点认为“能源转型可以跨越‘天然气’”,值得商榷。国内天然气价格主要与油价(JCC或Brent)挂钩的现状,造成了国际交易市场的被动。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有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和整体协同,不可能“一蹴而就”。几方面因素叠加的效应必然对未来10~40年期间新型能源供应系统的渐进迭代演进和新系统的柔性和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路在何方

全国一盘棋统筹“双碳”评价体系和规划实施路径。与西方发达国家70~8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相比,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被压缩到30~40年之间。“碳中和”的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社会广泛领域的大变革,也将会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难度可想而知、也经不起任何重大失误。

(一)建立全国一盘棋的中央级“双碳”进度评价模型。

重中之重是严密防止各级、各部门以应对中央决策为目标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瞎折腾。

1、扩大省级以“互利”为先导的对外单边开放自主权为前提,激励地方政府主动“找米下锅”,切实保障“中央以省为单位”战略部署的落地见效;

2、思维起点规避肤浅懒政的“中央以省为单位”、“省以地级市为单位”MBO管理思路;

3、认知维度升级,精准优化“层层分配、层层加码”式的粗暴考核机制和衡量模型。确保各区域、各行业、各生产过程以国家的整体目标最优协调共进、力抓顶层设计,确保规划目标和实施路径、实施措施不脱节,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4、全国一盘棋地平衡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双碳”达标进程,尤其是防止能源消费端的极端行为导致优势产业和优势生产过程全球竞争力减弱或丧失,造成新的失衡。

(二)全方位“双端”管控,切实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但是硬仗不能蛮打。在能源生产端,化石能源既是保障当前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又是可以为新能源提供高比例接入的新型能源系统安全的“稳定器”。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客观认识煤电在“碳中和”过渡阶段的积极作用,协同煤电与新能源的退进节奏,并在政策上鼓励发电企业从装备和技术上降低碳排放,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合理、有序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基于当前的能源结构框架,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渐进迭代地构建新型能源供应系统,打造和施行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管理模式,谨慎地防范可能导致能源供给危机的国内外法律风险、认知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在消费端,除现已脍炙“风”口的领域之外,应变更为基础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房地产业等)和生产过程拓辟节能减碳的路径,从而合理管控整个“双碳”链条。

(三)重视发挥好天然气的过渡作用。

202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约3280亿立方米。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预计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4500和6000亿立方米,204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天然气是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必须谨慎防止“谈气色变”的消极倾向。

1、全力构建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消除“亚洲溢价”,尽快实现以我国为主的价格指数引导市场交易。

2、加大天然气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支持。XX处于天然气管道运输末端,枉有6000千米的管道资源,但陆上管道气源供应量严重不足、管道综合利用率不足一半,“压非保民”常态化,在后疫情背景下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对北方地区具有示范溢出效应。建议中央贴近监控指导,加大陆上管道供给量,率先突破社会舆论压力和复杂局面挑战,取得经验教训,用可复制的省级实例,推动全国的“双碳”大局如期达标。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