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友好?非常好!但,远远不够好!

2022.3.31 第45期 作者:宋传杰

多孩政策:理想很丰满,效果很骨感

2016年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随即迎来了短暂的人口出生高峰,但从次年开始就逐年下降。以山东为例,2016年出生人口177万人,2017年173万人,2018年133万人,2019年118万人,2020年86万人。二孩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020年末山东常住人口数为1016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56‰,死亡率7.25‰,自然增长率1.31‰,自然增长人口为13万人;2021年末山东常住人口10169.9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04万人,出生率7.38‰;死亡人口74.83万人,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2‰,2021年我省自然增长人口仅为0.21万人!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也只有48万人!

2021年5月31日,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效果如何?勉强说一句聊胜于无吧,当然,时间尚短,或许政策效应还没有显现。

但人类社会的惯性比汽车,不,比航空母舰的惯性都大,远不是「那边下个命令、这边就生」那么简单,更何况在城市化背景下生育速度就是放缓趋势。

山东省当年出生75万人、比2020年87万少出生12万人。国家发布“全面三孩”政策后,山东大学侯风云团队进行问卷调研 —— 收到问卷6606份,其中山东问卷4306份。调研结果令人担忧。2471份未婚样本中,37.41%的人没有结婚意愿;4084份已婚样本中,已有孩子的样本为3645份。

育儿友好:有好,但不够

育儿友好?很好!非常好!但,还是不够好。

一、人口是系统工程、百年大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育儿友好」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人口没有速生法、也无法弯道超车。即使现在育龄夫妇都马上生,从现在开始算起,到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对人口结构的有效影响也至少需要二十年。所以,所有的政策和措施都应该定位于50-100年的计划,与『第二个100年』相吻合。

长期与短期要相适配,矫枉可以过正,但战略性任务战术化、长期性目标短期化,「指望用短跑速度跑长跑」根本不现实,简单粗暴的急功近利,结果一定会畸形。

人口问题有比较成熟的数理模型、社会学模型和大数据,百年大计,必须科学、尽可能精准地运筹帷幄,一经出台,就要少迭代,保持稳定、可持续,避免急加速、猛刹车。

婚、孕、生、养、教、医,每个环节都是门槛、都有阻力,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影响人口增长的最短板,木桶效应很明显,须协同发力。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先从育儿这个阶段切入,当下任何有利于婚育的政策都是人口领域的利好。

任何激励政策都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政策的诚意,能够得到政策受众的自觉认可。任何政策都应当以获得绝大多数育龄夫妇的欢迎和满意为出发点。

中央的大政方针,各级、各部门都会认真执行。但执行中如何防止「无效执行」却是个硬核问题。比如近日刚刚发布的《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就很值得细品。

这个政策,充分展示了税务对中央人口政策的坚决支持,看上去也很有力度。不过仔细算算,就知道非常鸡肋。

依据今年的个人收入所得税速算表(下图),每月1000元的附加抵扣,对于年收入超过96万元的个人来说,每月可以享受到450元政策恩惠。对于以万元为单位的收入来说,百元是小数点后第二位。而对于年收入14.4万元以内的个人来说,每月只得到100元的政策恩惠。

看上去很果断、很有力度的执行力,是不是属于「无效执行力」或「低效执行力」?

政策要先行,政策要有力度,政策要惠及育龄群体的绝大部分,政策的效果要耐心,十年只可树木、百年才能树人。

二、一二三孩统筹考虑

育龄夫妇必须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对未来要有信心。未来是什么?就是现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们、和他们的父母的当下。这种实实在在的当下,比「画任何大饼」都更有说服力。

我的调研助理在一个超过500个人的80、90后样本中进行生育意愿调查,结论是:

1. 最痛的领悟是,生不起养不起、生的起养不起。现在的育龄夫妇想的是,能够给一个孩子保证足够丰富的资源,好过要在老大老二的培养中做取舍,更害怕一着不慎,两个孩子的培养都被耽误了。

2. 抚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基本锁死一个人的全部时间和收入,两个孩子锁死一对夫妻,三个孩子就超纲。另外,在没有老人能长期帮忙的家庭,70%的年轻夫妻坚守“只生一个好”。

3. 80后中主动三孩父母只有个位数(两对为父亲高收入+母亲全职太太,一对出于强烈的生男孩意愿),90后中没有三孩父母。

4. 社会节奏快、贫富结构失衡、夫妇要考虑用人单位对于自己升迁提拔的考量中是不是会涉及育儿问题,为人父母则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要在这种社会压力生存的问题......都令适龄人担心婚姻的束缚和孩子的拖累。

准备生二孩、三孩的,必须对当下自己的、和(或)能看到的已经生育了一孩、二孩、三孩的夫妇获得的社会支持保障措施感到满意。没有一孩、哪有二孩?没有二孩、更谈不上三孩。有了老大的幸福,育龄夫妇才敢去考虑老二老三的到来问题。要促进生育、提高生育意愿,必须把一孩、二孩、三孩统筹起来考虑。

而且,享乐主义的大行其道,催生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秉持的不婚主义和丁克精神。男孩子声称要先忙事业、先立业,女孩子嘲讽着没有好男人。但内在却可能都是害怕婚姻的束缚和孩子的拖累,同时潜意识里也不把生育当做职责。

不婚,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逆反思潮。不婚,不仅仅是来自生活经济压力,也是西方性解放、杯水主义对中华人伦文化的冲击。不婚,首先是回避尽孝的人伦义务,其次是对性生活、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所以,只要愿意结婚,就要鼓励、激励。只要愿意生育,勿管生几胎,都要激励。很难想象,单纯激励二胎三胎的政策,会对「希望每对夫妇都生二孩三孩」的政策愿望有显著的效果。

三、政策要有融冰的温度

春节后,五个家庭见面。五对夫妇(第一代),每对有一个孩子(第二代);每个第二代都已婚育,且均为一孩(第三代)。

1. 五个第二代:两个在央企总部;一个省城三甲医生(副主任医师);一个省国企;一个自由职业。

2. 第二代均无近期二孩计划。

3. 第一代不劝说、不反对第二代生二孩。

孩子担心养不起,倾向「少养精养」,培养跻身中上层。同时对目前的二孩、三孩政策是否靠得住心存疑虑。

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上可以分为五段:

人多力量大阶段(1949~1962);

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1962~1970);

计划生育阶段:「最好一个、最多两个」(1971~1978);

独生子女阶段(1979~2015);

二孩、三孩阶段(2016至今),其中三孩政策(2021/05/01)出台尚不到一年。

「独生子女政策」及「与其相关的激励性政策」起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几十年后,当初的系列激励性政策簇的现行效力,已经迭代衰减的面目全非,社会心理跌至冰点。因此,群众对政策的变数心有余悸,普遍担心现行的利好政策的远期不确定性,这严重制约现行利好政策的当期效用。几十年塑造的意识和认知惯性,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哪儿跌倒的就从哪儿爬起来』。

人口政策上的冰点在哪儿?我认为,就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那段时间相对最长,相关政策变化最频繁、衰减的最严重,影响面最大,产生的认知沉淀最多,融化这个冰点,政策才能高效、人口才有未来。否则,这个冰点就会沉淀为我们人口和生育国策里的永久污点。

四、基础的基础

人口问题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首先,资源倾斜。人口对国家而言,是所有基础的基础,是一切基石的基石,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本源,是国富民强和民族复兴的根基,国民队伍是最基础的国家基础设施。国家必须做出宏观调配,让经济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向人口增长的方向做大量倾斜,把国家资源优先投向人口这个基础基础设施,才能引导国人回归到正常的生育理念,带动社会步入良性的发展结构。空谈误国,舍不得孩子(money)打不到狼(children),现在是需要在物质基础设施(比如修高速公路)重要还是人口基础设施(比如生孩子)重要直接做战略选择的时候了,应当从「造路造桥造高铁造大楼」从转移到「造人」上。

任何财力有限的借口都不值得认可。看看先后投资了几十亿的某宾馆大楼不是说拆就拆吗?真差钱不会这么干的。

其次,城乡统筹。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城乡的观念差异化在递减,但是在人口方面,乡村群体的生育意识依然比城市人口强烈。如果落实好配套政策和配套资源,多孩政策在农村的边际效用会远远大于城市,甚至有望出现人口红利溢出、农村反哺城市的情形。

再次,区域先行。人口问题,是全域性问题。归根到底,应当立足于国家层面,普及至区域层面。国家经过高屋建瓴的研判后,当前已明确要鼓励乃至激励人口增长,为区域做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探索空间。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积极地尝试、探索、先行,贡献山东智慧、山东力量、山东经验。

最后,引火化冰。人口政策的落地,是当代人的事情,更是几代人的事情。我们应该拿出具体的方案,让当年配合计划生育的老一代家庭老有所依,让今天支持多孩政策的新一代夫妇少有所为,让大众意识到:拥护国家政策,是永远无悔的选择,才能融化计划生育的坚冰、点燃多孩政策的火种,将政策方针顺利地贯彻下去。

期待一个一百年不变、一百年有效的人口政策。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