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过山车里创作的肖斯塔科维奇

2022.7.1 第50期 作者:宋传杰

昨天很奇怪的是,手机里弹出一条信息,推荐Shostakovich第五交响乐的。

我对Shostakovich一向没有好感,道理很简单,他这个名字与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莫扎特......等比起来,既不容易读、也不优雅;还有他的那些作品,听起来怪怪的。尤其是前几年开始练习听Cello Concertos后,听他的第一和第二大提协奏曲,即使是Alisa Weilerstein演奏的版本,也是感觉莫名其妙地烦躁。

有人说,这是你不懂Shostakovich。

我说,岂止是不懂Shostakovich,我是乐盲。

为了知道他,便先后仔细请教过百度、知乎、维基,以及自己认识的音乐界人士。

度娘和知乎说:

1923年和1925年,他分别从音乐学院钢琴系和作曲系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成为了他的音乐生涯的里程碑,并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

在《第一交响曲》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继承了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等的音乐风格。尽管如此,但是其中又体现着自己的风格和前所未有的特点。他的作品积极向上、情绪强烈。

1934年,《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首演。此后又相继在北美和欧洲的剧院里上演,其中列宁格勒上演36场,莫斯科上演94场,此外在斯德哥尔摩,布拉格,伦敦,苏黎世和哥本哈根都曾经上演。这部作品成为肖氏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让各国人民领略了他的音乐天才。

1936年1月,Stalin观看了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后感到十分不快。《真理报》随即发表了题为《混乱代替音乐》的社论文章;几天后,《真理报》又发表了另一片题为《芭蕾的虚伪》的音乐评论文章,对他的芭蕾《清澈的小溪》予以无情的抨击。之后,他1936年前创作的大多数作品几乎都已从USSR的文化演出名单中消失。原定于1936年秋进行的第四交响曲首演也被迫取消。

看来,对Shostakovich音乐作品的赶脚,我与Stalin还有那么一点点儿相近呢。遗憾的是Stalin早已经死掉了,否则我还可以去套点儿近乎吧?

分别于1934、1937、1939年创作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标志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生涯的一个全新阶段。1941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是为卫国战争而作。

1948年2月,苏共(布)中央公布《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他与普罗科菲耶夫 、哈恰图良等作曲家受到了严厉的指责,认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作曲家与苏联人民的艺术趣味背道而驰。媒体也掀起了新的一股针对他的批判浪潮,并且比1936年来势更加凶猛。最后被强权征服的他“承认了错误”。

呵,难怪啊,他是在过山车上创作的,过山车的感觉也就融进了他的作品里。音乐评论家们对他的作品的艺术性评价都很高。我不懂音乐,只是感觉听他的单个作品就已经隐约有过山车的味道了,听系列作品就更如同真实的过山车了。

他曾自嘲:等待Stalin的枪毙成了他一生的主题。这种自嘲式「人生总结」诚然不失为一位作曲家的幽默,同时也体现在了他创作的音乐里。

回到Shostakovich的第五交响曲。

他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USSR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USSR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USSR当局的批判。

第五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Shostakovich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从各种的文献研究中,音乐界学者几乎无可置疑地认同,肖斯塔科维奇这首作品是“为世所逼”,是要讨悦当权者的意识形态,亦要为自己日后的生计而产生的妥协作品。其中第四乐章被塑造出的热闹、光明和胜利的气氛,在他后来出版的自传录《见证Testimony》中有以下的解说:

这(种欢乐)是被逼的。正如在《鲍里斯·戈杜诺夫》中受威吓的情形。它好像有人在用一根棍子,一边敲着你一边说,「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于是,纵然你尝试突围,但在不稳固的形势下,你只好跟随大队,口中喃喃的对自己说:「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

当时,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洞察秋毫地指出:「乐曲结尾部分听起来不像是指出了走向庆祝和胜利的出路,而似乎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进行惩罚和复仇。」

Shostakovich的作品很有时代感。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家,肖斯塔科维奇从不旁观生活,回避矛盾,而总是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湍流,满怀激情和鲜明的爱憎去反映生活。

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USSR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

《第四交响曲》(1935~1936)是他的第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由于社会气氛的严峻,作者不得不取消这部作品的公演,它的首次演出是25年后举行的。《第五交响曲》(1937)更是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USSR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比《第四交响曲》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第六交响曲》(1939)的构思是从悲哀的思考与回忆过渡到生活的欢乐。

战后,《第九交响曲》(1945)与一般人的期望相反,并不是一部欢庆胜利的凯旋交响曲,而是包含了若干悼念的篇页。在对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中,他又首当其冲——其第六、第八、第九交响曲都被称为“形式主义作品”,并从演出曲目中消失。

Shostakovich一生写了15首交响乐、15首弦乐四重奏曲、六首协奏曲、一首钢琴五重奏、两首钢琴三重奏和两首弦乐八重唱;还有钢琴独奏作品包括两首独奏奏鸣曲、两首奏序曲、一首赋格曲。他也写歌剧、声乐套曲、芭蕾剧和电影配乐。他被迫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极权主义政府的统治下,一时受到领导人的喜爱、又马上被讨厌。

《肖斯塔科维奇圆舞曲》是世界上最好的圆舞曲没有之一,它就是「一生都在等着被斯大林枪毙」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爵士组曲其一。

人们陶醉于这旋律的优美,却往往忽略了作者生前痛苦而艰难的一生。

他曾悲哀地说「当我们脏时爱我们,别在我们干净时爱我们,干净的时候人人都爱我们」。

写到这里,我隐隐约约地明白了一点,我不喜欢他可能就是因为Shostakovich的「脏」。这种Dirty,也许就是我们偶尔骂某人的「没有风骨」?不过,在当时残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能够活下来,也算是适者生存、不容易了,我们不也有时候会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吗?在时下,这也绝对是能助人过上风生水起的Easy Life的绝地求生Bible呢。

肯定有网友会问,你是在推荐肖氏的第五交响曲呢、还是在推荐《见证》这本书呢?

怎么回答呢?各取所需吧!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