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习惯是从哪里学来的?

2023.12.29 第91期 作者:宋传杰

一、资本

问了一下度娘:「学校周边的优势产业有哪些?」

度娘一如既往地诚实,第一条就是「在学校附近做什么行业是最赚钱的呢?」点进去一看,「午托、玩具店、小商店(零食、饮料)、文具体育用品店、少儿书店」。

近日,与松林先生聊起《家长对学校周边小商店里的小食品的担忧》,其中谈到了「食品安全」、「少年儿童健康」、「家庭+家长」、「教育」、「市场监管」等话题。

忽然想起,学校周边的小卖部问题,2019年问政山东刚刚开播不久,就有类似的案例。经过了四年,依然有,看来这个问题比较顽固。

放学回家路上的“诱惑”颇多,在商家的吸引之下,面对“味道好”的产品,是不是“高油高糖”、是不是“三无”产品,孩子的辨别能力并不强。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就会不由自主购买小食品。家长担忧,是必然。

可以说,这些小食品价格不贵、但利润率挺高、加上有学生群体这一长期价值客户,所以,零食生产厂家纷纷走“科技+狠活”的路,吃起来口感好;而小商店店主也会为了利润向孩子们推销;更有高年级的孩子给低年级的孩子传授吃货经验。众多因素导致小食品保持畅销。

小食品虽小,管理的难度并不小。趋利是资本的天性。所以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生产就会有销售。哪怕,这条利益链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健康隐患之上的。

首先,小食品的标准,现在还比较宽泛,缺乏对消费者年龄的区分。其次,厂家是否真的按照标准生产。这二者的效应一叠加,部分小食品对少年儿童健康造成的伤害毋庸置疑。

其实,从行政监管的角度,山东和其他省差不多,都有相关的法规条例。主要是执行的程度,特别是经过了三年疫情和今年经济的缓慢复苏,大大小小市场主体都比较困难,监管上可能会有一些适度的宽松措施。

浙江在2017年发布了《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规定》,对其领取营业执照和生产经营者身份证明、拟生产加工或者经营的食品品种、食品安全承诺书等备案做出了明确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禁止食品摊贩经营的范围,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划定;未划定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一百米范围内禁止食品摊贩经营」。

山东省人大在2017年发布了《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实行登记制度,对食品摊点实行备案制度」,并「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公众的原则,划定食品摊点经营区域、经营时段,确定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禁止食品摊点经营的区域,并向社会公布」。

2022年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又发布了《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须「申请并取得食品小作坊小餐饮登记证」。

相信,「群众有呼声,服务会有回声的」——这么明确的依据,行政监管执法机构,无论是想在工作上想有作为、还是真心回应社会关切,都足够了!

「今日长缨在手、明日缠住蛟龙!」

二、环境

很多年以来,我对「无论是大事小事,一不高兴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抛给行政管理」是有疑问的。

为什么不从学校和家庭角度看一下对少年儿童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的影响呢?

试想一下,孩子自己不主动去买,估计不会有商家会主动赠送给孩子吃。当然,也不能排除有的商家会以免费品尝的名义吸引孩子上瘾。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种商家倒是学会了贩毒分子引诱人吸毒的招数。

我知道,很多家庭里,成年人喜欢吃小零食,尤其是一些重口味的小零食。

家长爱吃,自然就不会特别限制孩子,可能到了适当的年龄,就一起吃了。这样,孩童在家里就有了吃零食的习惯。另一种呢,成年人吃,但怕影响孩童健康,不给Ta吃,到了外边,就想尝试一下解解馋。

(图片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一致授权使用,仅限本文)

到了学校里,同学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如果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那很可能就会互相影响。

以我邻居家的小孙儿为例。

邻居家的生活方式很健康,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平时,餐食中的糖、油、盐,都非常注意,味精鸡精调味料啥的,也不会用;零食啥的,就更不用说了。我都经常调侃说,小孙儿可能还不知道人间百味呢,真可怜。

小孙儿上幼儿园,因为不爱吃零食,也就不会带着零食去与小同学朋友分享,就很不受其他孩子、甚至是其他孩子的家长的待见。听说,有一次爷爷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些很适合小朋友的零食带去幼儿园,结果呢,其他小朋友都说没有味道、不好吃(可想而知,其他小朋友带去的零食的口味有多重、多丰富)。后来,邻居和我说起这个事来,我们都一致批评这家托幼机构。为什么?按理说,幼儿园应该不允许外来食品进入园内食用,否则,出现食安事件就难以分清责任,并且,还进一步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比如你带的是上海的海派味道、我带的是北京的皇城味道、Ta带的是北欧风味,天长日久,甚至会给家长带来压力。

邻居家的小孙儿,经常因为不每天都换一件不同的新衣服,而被其他孩子、甚至家长看不起。前几天,本来平时在一起玩耍得不错的小朋友,说他的鞋不好看、丑,就不与他玩耍了。

3、4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归根到底,是家庭和家长的影响。

当然,幼儿园、学校也有相当大的管理、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其他习惯,首先得由家长负责。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家长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学校、幼儿园啊,也应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孩子在集体场所表露出来的不好的习惯,应该与家长沟通、探讨、引导。

话说,我这是不是对幼儿园、学校老师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要求太高了?

三、亲情

父母疼爱子女,天经地义;老人“隔辈亲”,天经地义加天经地义。

我问某位劣徒,平日如何管教他家的一对小儿女。劣徒“呵呵”不好意思。

据劣徒表述,他是比较宠孩子的“暖爸”。

「虽说,知道那些小零食不健康、也知道那些小玩具没意义,但是,别人家孩子吃过、玩过,就想让自家孩子也拥有。不然,光孩子那种羡慕别人的眼神,就足以让当父母的心疼不已。」你看,父母的攀比心理比孩子还大,「心疼」二字是可以用到这里的吗?

「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比,我宠爱孩子的程度算个茄子!孩子要个小汽车,爷爷就敢买辆仿真童车;孩子要颗话梅糖,奶奶能横扫超市的货架。孩子顶撞了爷爷奶奶,我把孩子骂哭了,回头就被我爸妈轰出了家门……」

「您说,我该怎么管孩子?还是先管好我自己吧!」

这父子俩,都有问题!

本想批评指正一下劣徒父子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回头一想,别了,自己还是先当好榴莲爷爷吧!

想来思去,少年儿童的生活习惯,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资本逐利,本无错,错在不应罔顾儿童的健康。

幼儿园、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本无错,但与社会风气一撮接,就滋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风。

父母不能让孩子受委屈、老人“隔辈亲”,更是无错,错在不能准确拿捏“疼爱”和“溺爱”之间的尺度。

四、求证

如何拨乱反正,让祖国的花朵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需法制,也需人制。

只有所有成年人都守住原则、拿准尺度,才能为孩子打造出真正的优质成长环境。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无论是家值万贯、位高权重地方的雪花,还是小康之家、市井小民地方的雪花。

当然,哪种雪花会更惨一点,现在估计也真说不清。

写到这里,忽然想求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啊!毕竟,现在是80后、90后们正值当父母的年龄。

电话联系了一对80后两孩夫妇。结果,他们很健谈。先翻阅了一下我已经写就的一段,又了解了一下我的想法,遂娓娓开谈。

他们的观点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所有问题,根子里都是监护人的问题。

带孩子。父母父母,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养育孩子。只要条件允许,父母就要自己亲自带孩子。自己又不亲自带孩子、还对老人带孩子挑毛病,不合适。看不惯老人带孩子的方式,就自己带,不能是自己不带孩子、回过头去还埋怨老人带孩子的方式。

零食问题。父母想吃啥就吃啥,而孩子只能被安排吃健康食品!2岁前严格控制确有必要,但再大一些,就要让Ta尝一下。否则,一旦脱离了家长,外界有一点诱惑,无论是好奇心、还是真美食,孩子肯定抵抗不住。他们的一孩就是最好的例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没吃过糖果,结果,到了幼儿园,小朋友拿到幼儿园分享糖果和巧克力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回家给父母说,「太美味了,我都没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后来,二孩就改变了一孩的做法,但是,就得给孩子们讲一个道理,物极必反,吃什么东西都不能超量,都是有量的,不然你的小肠道就累得不会工作了。两个孩子慢慢懂得了「肚子里的火车站」的道理 。

小商小贩。看到小商小贩卖垃圾食品,就想着找政府的家长简直不可理喻。孩子的钱,不是家长给的吗?父母天天玩手机,就别天天叨叨孩子别看电子产品。父母言传身教胜过一切教育。别的都是外因。并且还表达了对小商小贩的某种同情。

攀比。他们把孩子攀比彻底归为了家长的问题。一件事是多面的,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攀比?实际上也是家长思维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他们的两孩,从来没有攀比过吃穿、玩具,穿着同学送的(尺码小了的)衣服,孩子们还去班级跟老师说,这是某某同学送给他们的,要谢谢同学和同学家的叔叔阿姨。

常识。一孩在幼儿园上轮滑课摔骨折了。他们认为,上轮滑课,摔了,也是正常的意外。当然,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监护不当、上轮滑课老师不扶着孩子……」轮滑课扶着孩子能会滑吗?这一点,他们与我的想法比较相似。上周,榴莲在幼儿园摔了一跤。奶奶回来说的时候,很心痛的样子。我则是关心,怎么摔的?给榴莲讲没讲以后要怎么防止摔倒?

另一位80后妈妈认为:

家长的三观塑造孩子三观的雏形。

几位90后爸爸则说:

先自嘲。大多90后、又有孩子的家长,应该没学过怎么带孩子、也没考虑过孩子应该怎么成长。孩子教育这个话题,我真无话可讲,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每次孩子考完试,要出成绩的时候,我比上台演讲还紧张。

零食。学校周边的零食店应该得到严厉监管,但是孩子的童年也应该有一些小庆幸和快乐,比如:吃点便宜实惠的垃圾食品,将来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了、再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或许也是一种回忆。我小时候几毛钱的雪糕和辣丝,现在回忆起来也很美好……

攀比。「我闺女要是回家跟我说幼儿园小朋友有什么她没有,我真是一刻都忍不了。」

进入了空气稀薄地带。脑子运转速度下降了不少。90后家长我也认识不少,但不想伤脑细胞了。众位看官,您有啥想法?欢迎留言聊天~

宋传杰,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山东工学院工学学士、山东工业大学工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纽约州立石溪分校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闻、所见、所思、所辩”磋为文字。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述事实、论常理”,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