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后话祭祀

2022.11.2 第66期 作者:宋传杰

2022年的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是工作日(周二)。清明节是法定公共假期、但寒衣节不是。加上近期疫情没有规律,绝大多数老家不是工作地的人,只能是遥祭送寒衣、表心情。

我则是在十月初一的傍晚发了一个朋友圈。

今年寒衣节期间,既没有见倡导Cyberspace祭祀、也没有号召绿色祭祀。所以,寒衣节次日的早晨,街头尤其是路口上四个角的地面上,尽是昨晚烧纸的痕迹。几天过去了,今天依然清晰在目。

今年清明节后,我写过一篇《天道 | 人心》,思考城市居民祭祀的困惑。

祭祀这一活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根深蒂固,不是出于环保或者任何别的目的的倡导就可以取代的。

从史前文明就诞生的祭礼,其核心其实是两件事,敬天和法祖。

敬天是天道,是上古人民共同追寻的最高道德修养;法祖是人心,是我们自祖辈口耳相传下来的规矩。此二者一直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先民的精神一直在这两条路线上不断精研和进化。

祭祀作为这两条精神纽带传承的载体,千年来,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清军入关,都没有影响我们按时按点地去做这件事。

我们总会在清明,中元,寒衣这些节日里,来到先人长眠的地方,上香烧纸说说话。

虽然有朗朗上口的宣传语「祭扫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一年一度又清明,文明祭祀树新风」……,虽然有的地方还开展「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封建迷信色彩殡葬用品(如冥币、纸扎祭祀品、锡箔元宝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但祭祀的节日后走在城市的街头,路边、道旁、街口等地上,都有祭贡品、烧钱粮的痕迹。

有人在坚持传统,坚持习俗,坚持仪式,坚持对祖辈们留下的话语的尊重,也是坚持对天地的敬畏。

传统纵然是文化,但它首先是习惯。

那么多年来,一代接一代传递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叫传承吧,应如人的生理本能,已经潜移默化到血脉里了。

我们经常在内心深处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准备到哪里去?

中国人对来和去的追思蕴含在祭祀的活动中。

中国人向来内敛,相见总喜欢以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诨作为暖场,唯独在祭祀的节日,大家都会沉重一些,有了名正言顺地在祖宗面前静下来思索自己的来去。我的父辈总会在这个时候指着祖宗坟茔前面的空地说,等我走了就埋这儿,语气平淡波澜不惊,仿佛生死并不使人遥远,来到这里了就可以彼此对话,祖宗们还总在守望着我们。

而我们和祖宗的对话,仿佛也有着很多种方式。

如果可以到墓地,就简单一些,在祖宗碑前心存恭敬地烧纸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念叨些想跟祖先们说的话,甚至是许下愿望。在烧纸过程中能够念几句“太乙救苦天尊”,也是功德无量。

如果人在外地,无法去祖先墓地,又想表达一下对祖先的祭祀,就朝着老 家方向,在十字路口、河边或是方便祭祀的地方画一个圈,在圈里烧纸。

在祭祀的过程中,也可以供一些水果等食物,表达对祖先的恭敬之意。

有学者考究过,「为什么中国会发明出烧香这种仪式?」

据说,相对与中世纪欧洲人,古代中国人只有少数有钱有势的人选择直接花钱讨好和尚道士,希望他们替自己在神面前说几句好话,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财力,于是我们的祖先们想出了另外一种更简单更聪明的与神灵和先祖沟通的办法。

古代中国人相信去世的父母祖先以及佛和神仙都生活在天上,而古代没有飞机,也没有火箭,不能直接送东西给先祖和神仙享用。但是聪明的古人发现有一种东西是可以上天的,可能是通过观察烧火做饭得到的启发,那就是 —— 烟,所以我们就用名贵的木材碾碎以后制成的一根根香,焚香产生的烟可以直接被去世的祖先直接收到,就好像现在收快递一样,烧香的时候还要喃喃有词,说明是烧给那些先人的……

烧香、以及后来慢慢地拓展到烧蜡烛、烧纸钱、烧纸房子之类的,逐渐发展出一套很复杂的祭祀祖先的规则流程。


赘述了这么多,其实我最不明白的却是: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群众有期盼、政府有行动」,对于群众的传统祭祀需求,主管部门为什么就是不回应呢?

在等什么?在等谁?

能不能通过创新为人民祭祀提供便利?

街头祭祀,由来已久。

无论多与少,平时与特殊时期,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关键是如何帮助居民群众完成这种传统的祭祀需求。

可否建设一些祭祀站,满足消防标准、能除尘满足大气排放标准,还能够回收少量焚烧产生的热量?

建设什么样的祭祀站?配备什么设施?如何建?建在哪儿?建设什么样的祭祀站?建多少?......等等问题,都可以讨论、商量。

只要关注,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有多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长期来看,方便居民安心地、有序地做自己的祭祀活动,摆些供品、燃些贡香、烧些许纸钱,表达哀思、寄托思念,市区居民的需求可能比乡村居民更为迫切一些。

减少乃至消除了街头祭祀的地点随意性,既有利于消防防火、也有利于环卫保洁、还有利于市容保持、更有利市民家庭文化活动的规范......

最新的权威《报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祭祀,算不算是传统文化?

祭祀,与迷信无关、与信仰无关、与宗教无关。

祭祀,只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已,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传统而已。文化自信,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我们还无法达成全民祭祀观念的共识、还无法一刀切地堵住民间祭祀活动的当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慢慢向规范、有序、可管理的方向去疏导,既顺应了民意和民俗、满足了普通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逐步推动了社会文化建设的前进历程、提高了社会治理和管理的水平 —— 实乃三全其美之路也。

城市管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社会管理中,
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
有那么难吗?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省级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喜将“所见、所闻、所思”磋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宋老随笔》和凤凰网山东专栏《老宋漫语》播文至今,以飨读者。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