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沟“向善”菜
原标题:种一沟“向善”菜
下班路上去菜市场,随手买了条鲫鱼,生姜却挑了好几个摊位——按照网络上流传的“如何识别毒生姜”温馨小贴士,看起来水嫩的不能买,闻起来有异味的不能买,用手搓一下,姜皮就剥落的不能买……如今,菜市场买菜,也成了“技术活”。
自山东“毒生姜”被媒体曝光以来,各地都展开了严格的筛查:南京第二天就下架了387公斤来自山东潍坊的生姜,广州查出150公斤来自山东的毒生姜,杭州近江农副产品市场检出2.5公斤农残超标的“毒生姜”……
这几年,我们见识过了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皮革奶……在诸如此类的“人造灾难”面前,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里的各类添加剂甚至毒药,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肠胃,对社会公德也是一次次严重的挑衅——食品安全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媒体的报道里提到,当地姜农自己吃的生姜,“另外种一沟”,是不用毒药的。不吃自己种的“毒生姜”,在这个社会分工如此精细化的社会,你就能免于“中毒”了?
我们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给姜下毒的农民在小馆子吃饭,可能吃了地沟油;做地沟油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家的米有毒;做毒大米的人,兴致勃勃地喝着加了硫磺的银耳莲子粥;用硫磺熏食物的人,可能在吃着瘦肉精……
如果身在“互害型社会”,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人们一边在下毒,同时也在中别人的毒。大家都在互害,没有所谓的赢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获利者。
对“九龙治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批评,已属老生常谈。如同上文列举的若干次食品安全事故,每一轮曝光之后,必有一轮严格检查,再之后还有制度完善。就在几天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还确定,要“建最严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把问题归结到“制度”,固然没错。然而,制度是什么?不管你是种姜的农民,还是市场管理者,抑或是政府监管部门公务人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制度”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向“善”,这个制度就不会“恶”。
任何严格的规则和制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坚守上来。《论语》里孔夫子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流行的说法是:“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什么时候社会道德体系重建了,才能使我们走出伤害人和被人伤害的尴尬状态。(刘乐平)
相关专题: 姜还是“毒”的辣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