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之一!这就是最好的中小学生在校午餐

2021.2.2 第27期 作者:宋传杰

这就是最好的中小学生在校午餐

没有之一!

——「如何打破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困局」的调研

本文原为作者与同事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分享于此,

是希望各地中小学的主管部门能看到,能对照当地的工作看到差距、奋起作为;

是希望家长们能看到「最好的标杆」,积极参与,为主管部门、为学校献计出力;

是希望自己为『打破目前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尴尬困局』出一份力。

作者认为,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解决之道,就在『重视』二字中。虽然说解决好要用钱,但是,我们多年来就很明白,『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虽然该调研报告不涉密,但为了减轻有关方面的压力,此处已经对文字做了仔细处理,请放心阅读)。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午餐管理,事关千万学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福祉,契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五月下旬,在某市调研督导工作期间,了解到该市正在推行“以创建‘标准化食堂’”为切入点的“学生在校午餐行动计划”,遂下沉到某区展开详细调研。

该区克坚攻难,在学生在校午餐的工作领域中,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用心、精心”、家长“省心、放心”的实施路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可借鉴性(文中涉及到数据,分别由市、区有关部门提供)。

上:区,探索路径

自2013年开始,区委区政府本着“市场更有效、就用市场机制”、“行政更有效、就用行政机制”的实事求是态度,以破解“安全、营养与经济”的矛盾困局为着力点,主动担当起在中小学管理的主体责任,用七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努力解决学生在校午餐的“午餐路径”。

2013年,该区34所中小学中,仅有8所配置了食堂。孩子们的午餐成了让多数家长倍受困扰的“老大难”问题:实行中午走读方式,让孩子回家吃饭,会占用午休时间、牵扯家长精力;引入“外包”机制,让孩子吃配送餐,饭菜的卫生、营养、口感又会缺乏保障。

在学校和家长进退为难之际,为了解困、破局,区委区政府和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以“为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做在校午餐”为初心,果断确定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吃上自己学校食堂做的热乎饭”的目标。从2013年开始,持续推进辖区学校食堂建设、持续改进模式、持续完善管理,坚持至今。具体探索过程如下:

(一)一校一案,突破用地桎梏,建起“标准化食堂”。该区是核心城区,寸土寸金,多数学校用地都极为紧张。既无法向外扩建校区,又不能牺牲教学区域,增设食堂可谓难上加难。

七年间,相关负责人用尽办法,突破了用地瓶颈。一方面,对于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进行“一校一案”的精细化设计,挤出食堂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实在缺乏条件的学校,由教育部门找地方自建自办配餐中心,成立“离校食堂”。

通过持续努力,全区公办中小学食堂数量由8所增加到28所,另有2所教育部门自办的“离校食堂”。两种食堂全部由学校和教育部门自办自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营养午餐全覆盖,且全部为“明厨亮灶”的标准化学校食堂。

(二)运营增效,实现成本控制、财政补贴和低保照扶三托底。食堂建好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财政、运营和管理等现实问题,比如:财政怎么支持、食堂如何管理、人员从哪招聘?

在财政方面,为了减轻家长负担,2013年以来,区财政对食堂的员工工资、水电气暖及日用消耗品进行全额补贴,真正实现了餐费无利润,另对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在运营方面,从2015年起率先实施全区学校食堂大宗食材统一招标,制定了严格的配送标准和采购政策,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食材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了食材的可追溯。

在用工方面,区编委会核定中小学食堂用工编制数,率先对从业人员实行合同管理,通过劳务派遣和用工协议并行使用,让每一位食堂员工都成了“自己人”,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当中和孩子身上。

(四)安全加码,落实落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学生用餐安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国家和社会对此容错度极低。之前,午餐由社会配餐公司配送,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相对“轻松”,即使出现问题也有“背锅侠”分担责任。现在,食堂自己办、自己管,安全责任全压到了区教体局和学校身上。

对此,该区始终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严要求,自加“舌尖安全天天归零、一刻不能松懈”的紧箍咒,不断提升工作专业性。除了在食材进货源头、食堂人员管理和操作规范等方面严格把关外,还委托专业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机构每个月到每所学校现场检查两次,针对各关键环节逐一排查“挑刺”。同时,还通过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经验分享、技术比武等形式,多途径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五)优化管理,打造信息透明、共治共享、师生满意的阳光食堂。为抓好食堂管理工作,该区还持续推进建章立制,先后发布了《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办法》、《中小学校食堂后厨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

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该区聘请营养专家每周制定午餐统一食谱,由局属学校参照执行并向家长公示,在保障学生健康饮食的同时,实现全区的同菜同价。

为了让学生吃饱吃好,各学校因地制宜引导学生科学用餐,并建立校长陪餐、家长陪餐制度,还成立了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

根据全区每学期组织的午餐满意度调查,目前学生在校就餐率约为94%(只要有意愿的100%都可以在校就餐),就餐满意度超过97%。政府的行政服务机制在此彰显出效能和效率的优越性。

中:市,形成模式

上述“WC路径”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全市提升中小学食堂工作的一个缩影。几年来,该市以创建“中小学明厨亮灶式的标准化食堂”民生工程为切入点,致力于解决全部中小学生的在校午餐问题,并探索出一条“1+3+N”的模式。

“中小学生在校午餐”1+3+N模式

“1”表示1项工程----建设标准化食堂工程;

“3”表示3个标准----《市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标准》《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标准》《市中小学生营养餐管理标准》。

“N”表示多项举措----(目前是12项,不赘述)。

标准化食堂是依照国家、省市有关专业标准和管理要求,对学校食堂的软硬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造、提升,在食堂布局流程、设施设备、餐营养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实现育人功能。它包括:食堂基础建设、设施设备、食堂餐厅文化、食育教育等部分。

2013年底,全市1104所中小学校,只有613所学校建有食堂,其中“软硬件”都达标的只有201所。到了2019年底,全市共建设中小学标准化食堂1039所,食堂覆盖率由54%提高到94%,在学校食堂就餐人数也由39万提高到94万。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市、区两级教体部门和学校的用心管理 。 《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中小学校食堂管理》、《中小学校营养餐管理》、《中小学校集中用餐成本控制管理》等标准,提供了管理依据,管理工作从“规范”级别上升到了“标准”级别,进一步夯实了政府对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食堂经营的具体要求。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市、区两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优先投入 :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1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共投入1.2亿元作为奖补资金,共带动区县(市)、学校投入11亿余元用于标准化食堂建设;学校食堂水、电、气、人工基础运行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费统筹或政府专项补助,实施学校食堂运行成本保障机制。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保障学生在校午餐长效机制的建立 。全市每年安排食品安全专项培训经费,采取市、区、校“三级”方式,对全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进行制度、规则、流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素质与学生在校午餐的高标准相适配。食堂管理从业人员每学期培训20课时,抽考校长、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合格率≧75%。

中小学生在校午餐,从过去“市场”1.0版进化到了现在的“行政+市场”2.0版。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还是要走向“市场”3.0版。自办自管学校食堂,实际上是在探索下一步由2.0版再走向“市场”3.0版的路子。可以说,该市走到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面,某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下:对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期盼

在该区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组有趣数据:2013年,学校由社会配餐公司供餐,一荤两素是8元钱。七年过去了,学生在食堂用餐,两荤两素加水果配餐的价格也是8元钱。其中的道理,值得细品。

离开该市后,我们在其他市对相关问题做了随机探访,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将午餐外包给社会配餐公司,标准餐(两素一荤+主食+汤)的定价是15元,被受访家长们说“价格虚高一倍”,与前面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省是教育强省、也是经济大省,有必要、有能力做好在校午餐工作。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前面介绍的“WC路径”和“1+3+N模式”,其价值、思路、做法和经验,值得全省学习。

(一)总结经验。从该区、该市的实际情况看,虽是「中小学生在校午餐」,但涉及到国土资源与规划、财政、教育、住建、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教育部门应该联合各有关部门,对“1+3+N模式”和“路径”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总结提炼经验。

(二)明确责任。明确教育、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的责任,全省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并加大省级统筹财务资源的引导力度;进一步夯实各市及各区(县)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

(三)完善机制。当前应进一步强化区(县市)教体局和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在校食堂”或“离校食堂”为途径,完善以“行政+市场”择优融合的机制,严把严控“安全、营养和经济”关,切实办好“中小学生在校午餐”这件实事。

(四)培育行业。培育千亿体量专注于教育辅业的服务业,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为午餐机制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我省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时期,政府和学生家长要为学子连续投入十二年,衣食住行、书本文具、物业安保……累积起来,是一个至少千亿起步经济体量。建议精准把控这个“大盘”,从省市两级层面、全省统筹谋划以教育辅业为导向的“政府投融资机制和平台”,以中小学生在校午餐为切入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成本消费和济困助学。通过这样的设置,政府和公共资源将有力参与到“在校午餐”中,有利于严格把握餐饮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促使面向校园和学生的服务领域形成规模产业、信誉品牌和成本优势,进而推动全省教育后勤保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后注: 我们六零后的子女们都早已度过了中小学的年代,如果说我们的期盼有些许私心的话,也就是希望我们的第三代能够在未来的中小学年代里,能够吃上一份放心、营养的在校午餐。这点私心,应该属于人类合理、合乎社会伦理的自私范围之内。如果为了我们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与他们的同龄人一起有放心、营养的午餐吃,是私心、更是公心。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码字、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

凤凰网山东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