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中国企业的全球责任

中石油:中国企业海外履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据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日前发布的一份统计公告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在过去十年间保持连续增长,2011年创历史新高,达到746.5亿美元,名列全球第6位。即使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仍逆势上扬,保持了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247.8亿美元,超过1.35万个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1.8万家企业,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已近2万亿美元。从地区分布看,我国的对外投资覆盖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遍布177个国家(地区);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投资在商贸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领域。

随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日益重视合规运营,积极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不断深化对投资所在国的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维护、供应链管理、社区公益等社会责任议题的理解和参与,不断推进文化融合并提高属地化程度,使我国与各投资东道国在不断扩大务实合作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据统计,2011年我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佣外方员工达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和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发展成果可喜可贺,但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经历改革开放仅仅30余年,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历史不过20余年的中国企业而言,尚有诸多差距和不足,能够代表国家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仍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规模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反思那些“走出去”但不成功的案例,扩展全球视野、遵守国际运行规则,更快地适应日益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负责任地担当起历史重任,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理念,战略性地谋划未来二十到三十年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宏伟蓝图。

鉴于“走出去”面临的国情不同和文化差异,中国企业需要全面分析和认识投资环境的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学习借鉴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实践,以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推进企业跨国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笔者将中国“走出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需要注意和加强改善的几方面问题概括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可以理解为“走出去”企业的三项必尽之责,也就是必须遵守三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法和中国政府正式接受的相关国际公约;必须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这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必须奉行的三条“铁律”,也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八项注意”是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加以协调解决好的八个方面问题:

一是要重视投资软环境风险管理。作为商业投资,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首先关注的是资产、资金、技术、成本、价格、利润等生产经营要素和投资商务环境中的税收、海关、劳工管理等因素。但随着投资周期的延长,特别是一些长线项目,往往耗时数年甚至更长,这时,投资国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治局势、宗教习俗、文化风情、国际势力、社区和世俗势力影响、NGO组织和媒体态度等往往成为企业投资经营的软环境影响因素。软环境影响因素之所以“软”,就是因为其在商业投资中较为“隐蔽”(或者说影响较为间接),不易识别,但其对企业的长期生产运行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重大负面影响。跨国公司因软环境风险识别不够及时、掌控和防范不够有效,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事例不为鲜见,值得重视。

二是要树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近年来,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不断扩展,企业不仅要重视履行经济责任,更要重视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一些国家已逐步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硬性”要求,对外资企业更是提出了严格的履责标准。一些国家的民众和媒体也增强了对外资企业监督履责的意识和诉求。例如,哈萨克斯坦政府就明确提出,任何在哈投资的外资企业都必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于那些履责优秀的外资企业还颁发特别社会责任贡献奖,进行大张旗鼓的倡导和奖励。一些西方国家由于法律法规较为健全,监督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外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日常化的检查监督,一遇违规,立即照章惩处。尤其对企业在污染排放、合法用工、海关清关、公平采购、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印度尼西亚政府直接把“外国石油公司在当地投资的同时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容纳入到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来,将企业、政府和社区三方联系起来,将商业投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福祉提升进行了有机结合。

三是要明确界定跨国经营中的利益相关方。由于国情不同,“走出去”企业要深入分析所在国对自己生产经营有影响或自身生产经营对其有影响的各方,明确界定自身在所在国的利益相关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对策。通常当地政府、客户和消费者、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和承包商)、员工(含当地或外籍员工)、环境、社区等都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在NGO组织和国际机构活动频繁的国家,他们也是需要企业关注的影响力量。此外,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利益相关方分析工具,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分析所处环境,明确履责范围和对象,有效制定沟通和参与计划,及时防范各种潜在风险。

四是要入乡随俗转变做事方式。纵观近些年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发展历程,“互利双赢、合作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发展理念,该商业合作理念也是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商贸合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走出去”必须转换思维和视角,要入乡随俗,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按照当地的运行规则办事。一些沿用中国习惯思维和传统定式去做国际买卖的企业,大多都不成功。原因就在于,不能入乡随俗地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结果“水土不服”,无法适应当地经营环境。更有个别想当然靠国内拉关系、送礼跑项目的“走出去”企业,因贿赂罪名触犯了当地法律,不仅葬送了企业前程,更给中国企业抹了黑。

五是要多渠道提升属地化程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了我国的技术和劳务输出,为国家赚取外汇。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一些国家民族主义的抬头,一些人对中国投资持有防范甚至抵触心理和情绪。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抢了当地人的饭碗,赚了当地的钱,拿走了当地的资源。基于长久之计,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不断提高属地化程度,更多地让东道国人民受益,这样才能使国际化道路可持续。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采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增加当地雇员或外籍员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任用,通过公开招标,增加当地采购和使用当地供应商、承包商等多种方式,以此带动当地供应链发展,产生辐射效应,增进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使东道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切实感受到中国企业投资的诚意和对当地发展的贡献。

六是要重视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关系协调。与国内捐钱捐物开展社会公益的简单思路不同,国外比较重视外资企业对所投资地周边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西方跨国公司的社会公益事业多与参与社区建设相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拉近了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增加了沟通和了解;二是能够让社区居民切实享受到外资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增加信任度,减少和防范由于社区因素带来的风险。西方跨国公司通常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人负责社区公共关系协调,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访社区居民,与社区代表和当地政府共同协商并确定社区投资项目,将社区投资纳入公司预算管理,根据社区发展需要对支持社区的公益项目进行筛选,跟踪社区公益项目实施过程,邀请第三方对公益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同时邀请相关机构和媒体对社区建设公益项目进行披露。一些长期的社区公益建设项目往往能够帮助解决社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改善社区经济发展环境,更容易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欢迎。这种负责任的公益事业将会有效地改善外资企业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形象。

七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企业透明度建设。中国企业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喜做实事、不事张扬。很多中国企业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出于安保等方面原因考虑,经常会“画地为牢”地将工作生活场所与当地社会人为隔离开来。这一方面不利于本企业员工了解当地社会文化,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也让当地社会始终对这样的外资企业有陌生的感觉。很多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东道国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在当地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不愿宣传,不擅与媒体打交道,结果反而疏远了当地社会,甚至引发当地社会的大量误解和质疑。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开放、公开、开朗的企业形象更适合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不仅开始“走出去”,还积极“引进来”,主动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当地环保组织和相关媒体到企业做客,向他们介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做出的社会贡献,让当地员工家属一起参加公司的节日庆典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当地政府通报企业经营情况及参与社区建设的成果。这些都会大大改善企业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改善舆论环境,为企业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八是要不断加强跨国企业文化构建。近20多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我们技术、资金实力的强大,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的壮大和项目管理、国际商务运作经验的丰富,中国“走出去”企业进入到了需要建设跨国企业文化的新阶段。在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环境下,企业需要营造一种包容的文化氛围,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尊重、了解和沟通的心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企业都历经数十年的磨合和摸索,创立了包容、尊重、多元、开放的企业文化,在包容中分享多元文化带来的丰富,在分享中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中国企业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最终还需要在文化创造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毕竟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财富,全球最优秀的企业正是那些能够吸引并留住世界最优秀人才的企业。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责任形象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公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