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寻找色彩中的艺术史


来源:艺术中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大展《制造色彩》为我们展开了一场色彩、历史、科技与美术馆策划之间令人回味的精彩对话。在1967至1969年间,国家美术馆展开对提香著名的画 作《酒神与阿里阿德涅》的修复,其结果同时令修复技术人员和参观的群众大惊失色。

当我们更仔细地审视色彩,它不仅如现代主义的画家们所言成为了渲染画作情绪和内在氛围的最重要元素,在主体观感的体验之外,色彩也撼动着科技与艺术的分界——不仅绘画是一门由艺术家的实验与创新被推动的科技,光学从神学到科学的转变以及光始终具备的近乎形而上的美学地位也不断给予我们观看画作的另一面重要的棱镜。这场展览不断提醒着我们,色彩的意义不是恒常不变的,往往源自美学的新需求和科技的推进,一些色彩在绘画中大放异彩、又转而销声匿迹。

国家美术馆展出的画作,雷诺阿《轻舟》,1875

对色彩历史的书写让我们得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风景画在十七世纪的兴起和绿色在美学和技术层面的地位变化关系何在?展览开篇提及在1839年被提出的“互补色理论”也同样是对我的一种警钟:我们被当代各种科学、娱乐和传统概念所构建起来的色彩理念是否也被缺乏反观地带入了我们对历史画作的观看?在互补色理论的一旁,我们看到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75年的小幅画作《轻舟》中蓝色漫布的湖面上一叶映着阳光闪耀的橙黄。看着它,我想起同时期更为令人震撼的一些色彩实验:象征派大师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在绿水上徜徉的黄蓝色《神秘船》、或者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如旋风般令各种色彩席卷画布的抽象风景。

“互补色理论”是否激发了整个现代主义中的创作者们更具系统性地赋予色彩理论性的思考:从塞尚到马蒂斯、从克利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色彩的理论化与实验性实践始终在同步深入着。

这些关于色彩的问题最终触及科技发展与美学理念之间不能被轻易简化的互动,两者之间并非简单地互为因果,而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就像我们不能武断地说, 因为铬黄的发明,我们获得了透纳浪漫主义的崇高海景;我们如今,也不能再完全忽视工业革命中诞生的颜料或许也是透纳风景中崇高理念不可化约的因素之一。

同样的,展厅墙上所写的那句雷诺阿的“没有管装颜料,就不会有塞尚、莫奈、毕沙罗、也不会有印象派”提醒着我们管装颜料、可携带的颜料箱和画架都是现代科技赋予现代美学发展的可能性。但我们也必须在这些颜料和绘画工具的便捷与批量生产中看到同一股驱动着现代社会与美学的力量,不论是画家、材料还是他们共同所处的社会,个体经验都在趋向流动性、即时性和稍纵即逝。倘若波德莱尔在世纪末对“现代生活的绘画者”的描述可被称为现代的美学宣言,那这份宣言也同样适用于创作的技术层面,仿佛颜料画架也都开始追寻瞬间之美的漂流,在人群的涌动、无限的徜徉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艺术史 紫色颜料 技术期刊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