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边界问题对谈
2015年03月13日 15:13
来源:艺术中国
(编者) 彭锋:舒斯特曼先生同意潘公凯先生关于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观点,认为边界并没有消失,但是在舒斯特曼的理论中,更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艺术对生活的强化。舒斯特曼先生倡为美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公凯先生又提出实用主义与生活儒学的互动,我都非常赞同。
现代性思维的一个大毛病就是理性独大而忽略了感性。美学在十八世纪的西方出现不是偶然的。Aesth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aisthesis,意为“感性”和“知觉”。当鲍姆加登(Baumgarten)在十八世纪将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提出时,他把它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为的是要解决理性认识的偏向。鲍姆加登发现以他老师沃尔夫(Wolff)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在强调理性和逻辑的抽象功能时,失去了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的统一性和具体性的把握,他试图对此有所修正。虽然感性(美学)知识(包括感性知觉和想象力)缺乏概念认识的客观性,但却能通过对事物感性的直观中把握现象杂多的统一。后世的西方哲学家重视美学,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研究审美经验或艺术经验来强调感知的重要性,解决如何把握理性无法把握的事物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的问题。身体美学也当作如是观。
中国古代哲学从来没有像近代西方哲学那样把理性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相反,往往更多借助于感性直观来思考问题。即便是宋明儒,也从来没有脱离生活,这只要看看朱熹的《语类》或王阳明的《传习录》所用的语言就可略知一二。宋儒讲工夫涵养,更是身心并用,知行合一。古人思维,从来就是从身体出发。伊川云:“近取诸身,百理皆具。曲伸往来之义,只与鼻息之间见之也。”因此,身体美学对中国古人根本不是问题,神、气、骨、肉、血这些与身体有关的字汇,在我们的古人那里早就成了常用的美学范畴。
说到底,艺术的边界问题乃是艺术对于生活的意义问题。毕竟艺术也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显然是包含我们对生活意义的体认的。不管我们主张艺术与生活有边界还是无边界,我们都是希望它对生活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必然会对艺术本身提出要求。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循环。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