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艺术边界问题对谈


来源:艺术中国

(编者)  彭锋:舒斯特曼先生同意潘公凯先生关于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观点,认为边界并没有消失,但是在舒斯特曼的理论中,更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艺术对生活的强化。舒斯特曼先生倡为美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公凯先生又提出实用主义与生活儒学的互动,我都非常赞同。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维特根斯坦“意义就是使用”的著名理论,不是根据先验定义(事实上不可能有一致的先验“艺术”定义),而是根据我们在日常语言中对它的使用来看它的边界或它与生活的关系。舒斯特曼教授在讨论中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方法,他用art of war这个西方人的常用概念来说明艺术的强化时就是如此。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某人上课很有艺术也未必是因为他“乱讲”,很可能相反,是因为他举了很好的例子、时间安排恰到好处、表达清晰而有条理、教案设计很有针对性,等等。除了“战争的艺术”外,西方人也讲“art of lying”(撒谎的艺术)。我们也经常说园艺、厨艺、茶艺、工艺、手艺、文艺、武艺、才艺,等等。汉语中“艺(术)”的这种用法与英语词典对art的最一般定义是一致的,根据《简明牛津词典》,art是指skill(技艺、技巧),尤其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技艺,以及这种技艺的产品。按此定义的话,艺术应该属于人的基本经验,任何人都有某种技艺,只不过有高下之别。当我们说某人“手艺很差”时,并未否认他或她有某种“艺术”,而只是认为他或她这种艺术不行。

当然,舒斯特曼和潘公凯二教授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一般的“艺(术)”,而是fine arts(美术),也就是人类应该运用技巧和想象力产生具有审美意味的东西的那种活动及其产物。但事物是否具有美学或审美意义并不取决于人类的艺术,否则自然美就无法解释。审美意义并不源于艺术,而是源于其他地方,在此且不论。我们从艺术史可以看到,这种活动原本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打磨玉琮是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当然可以把他的这种活动叫做艺术,但对他来说,这肯定就是他的生活。只是后来打磨玉琮变成只有少数人从事的专门活动,这是因为它需要专门的技艺,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具有这种技艺。在此意义上,当然可说艺术与生活是有分际的。然而,如果着眼于人类的类活动的话,贝多芬(Beethoven)和齐白石的艺术都应该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今天有外星人来到我们的星球且也使用我们的概念的话,大概不会把艺术算在人类生活之外。这些两位教授其实都不会反对。但他们讨论的问题显然不在这里。

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属于生活,但仅仅这么说比说“某个人是(属于)人”好不了多少。“艺术”与“生活”既然是两个概念,肯定是不同的。潘、舒二教授其实在这点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艺术与生活之间有无界限其实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艺术对于生活的独特意义。舒斯特曼认为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使生活得到强化、持续、提升和获得更高品质。而潘教授要强调的是艺术的非逻辑性,艺术品之为艺术品,在于它“切断跟常态生活逻辑之网的关联”。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艺术作品 框架 意图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