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边界问题对谈
2015年03月13日 15:13
来源:艺术中国
(编者) 彭锋:舒斯特曼先生同意潘公凯先生关于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观点,认为边界并没有消失,但是在舒斯特曼的理论中,更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艺术对生活的强化。舒斯特曼先生倡为美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公凯先生又提出实用主义与生活儒学的互动,我都非常赞同。
舒斯特曼:在西方,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希腊传统里,关于“看”的部分还是很多。希腊的艺术不是艺术,是劳动。最高等级的人只是“看”的人。在古希腊的观念里,与竞技有关的人分三等,最低一等是参与的人,他们奔跑、疲惫、跌倒、受伤;第二等人,卖票,卖食品,也不是很高级;最上等的人,他们来了,只是“看”,只是享受。所以希腊的观点也是,上等人“看”,底层人“做”。后来这种情况改变了,改变来自现代科学,随之一同改变的还有:重要的并非你能看到和感知的审美属性,而是可以理解到看不见的物理、化学、原子属性。这里结合了两件事:第一,不要看,要改变。不要欣赏,要上手摆弄、改造;第二,重要的不是你能感知的,而是你不能感知的物理属性,并且控制它。所以,美国乃至西方的科学出现了一个“改变的时代”,专注于不可见的数学属性,而非审美属性,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分野,在西方,我们称之为两个文化,一个是科学的文化,另一个是文化的文化,即人文文化。这里面有很大分别。科学文化关乎数学,数学在技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人文文化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科学,所以难以改变视野,越来越倾向于“做”。这也是西方复杂而有趣的地方。由于这个科学革命,改变和制造成为知识的主要模式,取代了此前的感知模式。在古希腊,学习知识是通过感知,现在则是通过做实验、改变,这使得制造的地位大大提高。这也影响了西方人对艺术家价值的认识。但尽管如此,随着一些问题愈来愈被澄清,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家的职责之一,就是教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看。比如印象派教人们看光、看气氛,还有立体主义、抽象派……艺术家自己也有这个意识。在这条线索上,艺术家始终帮助人们回到感知,回到“看”。
我非常赞同您的回答。只是,当您身处西方文化内部时,也许会看到很多复杂性。
潘公凯:您的观点我也是很欣赏的。其实整个西方文脉传承下来,到了二十世纪,或者说现代主义的阶段,西方文脉才凸显出了很大不同,或者说是一种反拨:在美术史上,前面的古典阶段是强调写实、重视科学;到后面,即现代主义的阶段,则强调主观的、表现的。您现在主张的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包括强调生活经验,希望在生活经验和实践中丰富艺术本身的含义,这个思路和方向我非常赞成,对您的想法和研究也很感兴趣,因此特别希望寒碧先生对您的理论有更多的介绍。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