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花姑节
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聊城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
当地欢庆花姑节
节日由来
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
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次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的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富有典型性及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共包括凤凰山传说、刘备寻马传说、陈氏端方教子传说、皇姑坟琉璃井和凤凰坑的传说、王灵官的传说、任疯子的传说、迷魂阵的传说、王汝训的故事、神仙度狗铺的传说、东阿迟庄木版年画、东阿郭氏剪纸、打夯歌、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周店舞龙、东阿大王秧歌、道口铺秧歌、东阿下码头王皮戏、东昌木板大鼓、东阿杂技、东阿姜韩独杆轿技艺、临清潭腿、临清肘捶、田庙查拳、东阿高集冯氏锅饼制作技艺、老王寨驴肉制作技艺、景阳冈陈酿酒传统酿造技艺、李台苇编、东昌澄泥制品技艺、健脑补肾丸制作技艺、东阿位山撒河灯、花姑节共31个民俗文化,涵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10大方面。2007年,市政府已经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共7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棉之乡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木棉之乡”
高唐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厚,物产丰富,尤以种植棉花享有盛名,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旧志称其“为州民恒产”,“货以木棉甲于天下”,素有“金高唐”之美称。
高唐种植棉花较早,明代已大面积种植,棉花成为明朝廷向农民征收的主要实物。万历《东昌府志》载:“东昌府高、恩两县土宜植棉,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清初,高唐植棉业又有发展,棉花市场进一步繁荣。1712年(康熙51年),高唐知州龙图跃在他主修的《高唐州志》中引诗描述高唐大觉寺棉市盛况:“秋村棉絮落纷纷,入市千堆映夕曛。自比峨嵋山后雪,多于宏景岭头云。用添士女三冬足,功报耕耘一岁勤。纺绩有声能不断,弦歌何必满城闻。”1836年(道光16年),在高唐知州徐宗干主修的《高唐州志》中,称高唐棉花“甲于齐鲁”、“棉为州民恒产”。1836年《高唐州志》卷首《图考》中有“采棉图”和“唐寺棉市图”,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足以说明古高唐植棉已闻名遐迩。
“收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
因植棉,农历正月二十八为花姑节,是高唐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姑娘,来高唐定居,教人们种植棉花、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了一座花姑庙,以志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每年此时举办花姑庙会。农村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在高唐境内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爆发前,高唐县的棉业是稳定发展的。1937年后,日军侵占高唐,棉花生产每况愈下。广大棉农连棉仁饼也吃不上,全县冻饿而死者不下三万之众。建国后,农民在“爱国家、种棉花”的号召下,积极种植棉花,并连年获得好收成。1956年高唐植棉488000亩,总产皮棉12415吨,创历史新记录。高唐植棉重振名声,各地纷纷要求高唐派人传播植棉经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魏振卿等赴烟台、牟平、诸城、高密、五莲、即墨等县指导植棉。1957年、1958年两次全国棉花工作会议,高唐均派人参加,魏振卿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和示范操作,详细介绍高唐的植棉经验,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表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唐的棉花生产又创造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水平。因植棉,1983年高唐成为全国三十六个提前翻番的县份之一。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