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城镇化激流中的农民:有人因排外学当地方言

2013年09月26日 15:54
来源:《决策》杂志 作者:贺海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钱从何来?

尽管如此,当地村民对楼房的需求仍然极其迫切。最近,镇里决定启动梨园新村二期工程,共拟开发50套楼房,价格也上涨到16万元/套,但仍被十里八乡的村民抢购一空。多数购房者说,主要考虑到幼儿园、小学、中学近在咫尺,孩子念书极其便利。

楼房价格持续走高,农户能不能负担得起?会不会导致村民“上楼致贫”,沦为农村“房奴”一族?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贺梨园庄情况看,半数以上农户都因此而负债,只是程度深浅不同罢了。

村民贺小维算了一笔账:每套楼房总价11.6万元,除去3.6万元拆迁补偿款,实际支出8万元;建小院、盖偏房,支出3万元;装修顶棚、墙面、地面,安装铁大门、防盗窗,购买空调等电器、床柜等家具,支出4万元。合计下来,一个农户“上楼”的成本,至少为15万元。

此外,贺小维全家总计六口人,包括两个小孩。平均下来,家庭日常消费、人情往来、小孩吃穿零花诸项支出,每年约为6万元。稍有懈怠,极可能入不敷出,更别奢望“上楼”了。

那么,村民的收入又从何而来?

首先是传统农业。贺小维家共有10亩承包地,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正常年景亩产可分别达800斤、900斤。按照2012年行情,小麦、玉米可分别卖到1.07元/斤、1.02元/斤,二者全年毛收入为17740元。如果再除去种子、磷肥、化肥、农药、机械翻耕等各项成本5000元,贺小维家农业年收入仅12 740元,利润十分微薄。

“今年大旱,种玉米还要折本。你看,地里玉米早已干枯卷叶,大部分都没结棒子。”他失望地说道。另外几位村民恼怒之下,干脆把玉米杆全砍掉了:“反正收不成了,不如把田平整一下,到时早点儿种小麦。”

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贺梨园庄并无太大亮点。有一两户村民种植大棚蘑菇,也未形成气候。工业经济更是无从谈起。更多的村民转而通过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这又分为两类,一是外出打工,约占80%;一是就地打工,约占20%。

外出打工的村民中,一般只有女孩子才愿意进厂。工厂里月工资最多三四千元,而且纪律严格,不够自由。男性劳动力更倾向于做建筑工人,他们辗转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地,月工资正常可达近万元,足以补贴家用、购买楼房。

而留在家里的村民,除了种田之外,女性一般选择到超市、服装厂上班,男性则大多数具备一技之长,职业多为建筑工、修理工、驾驶员等。一个家庭如有1-2人务工,每年可以增收三五万元。

以贺小维为例,尽管今年只有28岁,但已干了近10年水电工,之前还曾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打过工。由于技术过硬、为人实在,主动找上门的客户源源不断。现在,他带着两个年轻人,在附近几个村镇揽下不少水电活。

据他描述,只要客户需要,不管风霜雪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必须起早贪黑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最近的三伏天,他仍坚持拼命干活,汗水甚至顺着裤角不停地往下滴,腿上都长起了痱子,每天至少喝掉十几瓶矿泉水。

我建议道:“天太热了,不如在家歇上几天再干。”他却笑着反问:“不干,一家好几口人吃什么呀?!”

跟贺小维一样,“上楼”之后的村民,普遍感觉到“压力山大”。眼下,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多挣点钱,为此甚至不惜透支健康,高温作业、疲劳作业、带伤作业等情形早已是屡见不鲜。

新参照系

目前,梨园新村利用上级拨付的40多万元资金,沿主干道修建了一条长100多米、宽4米的水泥路,安装了4盏太阳能路灯。每到傍晚,村民就聚集在这里,打打扑克,拉拉家常,交流对村里大小事务的看法;孩子们也围拢过来,嬉戏、追逐、打闹。

毫无疑问,引导村民集中居住,目的不仅仅是土地增减挂钩、村民搬进楼房,更重要的则是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使城市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村民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

不过,在这两个方面,梨园新村仍然进展缓慢。例如,规划30米宽的主干道,仅修了4米宽;公共厕所项目,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均未落实到位。所有这些,都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主要原因在于建设资金匮乏。例如,只有在宅基地置换之后,相关补偿款项才能到位,镇里和村里一直在等待这笔资金。另外,各支农部门为新农村建设制定的规划,未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导致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知情人士分析认为。

在多位村民指引下,《决策》记者来到20里外的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考察一番。

垫湖村虽然号称“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但直到2007年仍穷得叮当响,是江苏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当时,村里刚启动集中居住区建设。如今,全村1440个农户全部搬进新房,小区各类公共设施、各项服务功能一应俱全,村民生活质量大为改善。2010年,垫湖村成为泗洪县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专程到这里驻点调研5天,以此探求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路径和举措。

梨园新村与垫湖村相比,无论是自身的基础条件,还是上级政府帮扶力度,都不在一个层级上。比如,泗洪县委书记徐德承诺,2014年,垫湖村将在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作为先发地区,垫湖村的经验,却足以给梨园新村提供若干借鉴。

首先,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是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键。否则,村民就会感觉一切都是政府强加于我,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在集中居住区建设方面,垫湖村“两委”提供房屋建设要求和施工图纸,鼓励村民自拆自建,节约了大量的开支。

“还是自己盖楼放心。既减少了中间环节,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当地村民任再超介绍说,“我这套楼房面积总计200平方米,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了,花了不到11万元。”

在推动土地流转方面,垫湖村同样可圈可点。

截至2012年,全村1.1万亩耕地,已流转5000亩,建成了2000栋钢架大棚、500栋日光温室,主要种植各类反季节蔬菜和精品花卉。任再超家共有10多亩土地,每年可获得上万元租金。平时,家人在村子里打打零工,每人每天也可获得好几十元收入。

不过,在垫湖村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流转出去的土地,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据说,原因是一些承包商经营不善,抛荒反倒亏损少些。看来,土地流转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后患无穷。

此外,垫湖村的工业项目也取得新突破。2009年,村里启动了农民创业园。目前,共有垫湖春稻米加工厂等5家企业落户,同时兴办了剃须刀加工等“三来一加”项目,每年可增加几十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原先村里共有1200多人外出打工,最近两年,已有700多人陆续回乡就业创业。”上塘镇党委书记蔡敦安说。

由此可见,以土地、人口、工业项目“三个集中”为统揽,让少部分村民留下来搞现代农业,让更多的村民从事非农产业,致富家庭、繁荣农村,同样也应当成为梨园新村的努力方向。

8月20日,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在泗县调研,明确要求“泗县赶泗洪,宿州学宿迁,泗县突破,全市跟进,全力打造宿州效能建设升级版,实现效能建设新突破”。

那么,作为宿州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草庙镇能否一马当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更快步伐、实现更大突破呢?

 
[责任编辑:史辉] 标签:排外学当地方言 农民 村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