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专家吁出台反就业歧视法 破解毕业生中国式就业困局

5月3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的青年节专场招聘会上,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求职。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为历年之最。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2013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周期被称为“史上最难”。多地、多学校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韦亮摄

原标题:毕业生频遭遇中国式就业歧视 专家吁立法破解困局

离开还是坚守?北上广毕业生的围城之困

高学历遭求职尴尬:读研源于就业难终于就业难

90后大学生求职观调查:“铁饭碗”思想悄变

中新网5月22日电(李金磊)  今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公平更是备受关注。面对“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只限本地户口”等五花八门的“中国式”就业歧视,毕业生倍感无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亟待推进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以破解就业歧视困局。

毕业生频遭遇“中国式”就业歧视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毕业生们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中国式”就业歧视。

张力(化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今年即将毕业,虽然头顶着博士的光环,但是他在今年的求职过程中仍然遭遇到了最典型的一种就业歧视——“学历歧视”。

“在应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师大等一些高校的教师职位时,对方要求第一学历是211学校的法学本科,但我本科学校并非211学校,所以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张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好不容易考了硕士、博士,没想到到头来还是要看出身”。

事实上,张力的遭遇并非个例,前段时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清华大学博士陈达也有着同样的遭遇。根据报道,陈达在经历7个月的奔波与等待后,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而被拒的原因也是其本科学校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

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要看第一学历的招聘要求普遍存在着,但凡条件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其招聘启事上差不多都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意味着,很多本科就读院校不是211、985高校的毕业生们,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

用人单位的这种强调“出身”的招聘要求,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也是“中国式”就业歧视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外,这种就业歧视还典型表现在户籍、年龄等方面。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毕业生 就业歧视 专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