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企奶农利益失衡“断奶”频现"牛劲不足"
但是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速度不容乐观。政府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占比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奶牛规模化养殖(200头以上)的比例仅有37%。
“实际上,这次奶源短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散户退出的速度造成的,在散户加速退出的同时,规模化发展没能及时填补散户退出留下的空白。”宋亮表示。
规模化养殖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以养殖小区流行的河北省为例,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养殖小区解决了统一挤奶的问题,对提高奶源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养殖小区说白了还是‘集中散养’,养殖户自己养殖自己的奶牛,养殖方式依然粗放,分群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良种繁育等先进的饲养方式远没有得到推广。”
规模化牧场的发展方式同样堪忧,屡被提及的“万头牧场”概念性强,实际作用却值得商榷。宋亮认为,“中国的奶牛饲养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万头牧场’,应该遵循适度规模化的原则,也就是要实现奶牛养殖与当地自然禀赋的结合,达到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平衡的规模化。”
“规模化养殖,饲料最基本有60%要来源于当地,如果大规模养殖厂不能跟当地的自然禀赋很好地结合,大规模养殖就会十分不经济。而且大规模养殖场对管理水平要求极高,国内目前大规模养殖场的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宋亮表示。
奶业专家王丁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发展万头牧场还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包括奶牛病疫情的防治,奶牛场的牛粪牛尿污废水废渣的环境污染,饲料供应的有效保障,项目建设对投资者造成的财务压力,政策因素、市场因素、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另外,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到底是企业还是农户也成为热议焦点,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有学者呼吁,规模化养殖的主体要回归农户,发展家庭牧场。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新西兰、美国,还是欧洲,奶牛养殖都是以家庭牧场为主,而中国除了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外,以农户为主体发展家庭牧场相对于企业也有先天优势,因为农户有自己的土地,也有一定的饲料来源,所以在价格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要比企业强。中国的土地政策和环境政策也决定了家庭牧场会成为将来规模化养殖的主流。”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总畜牧师、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在现实中,家庭牧场也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起来。记者在河北调研时发现,很多家庭牧场正从养殖小区中“孵化”出来,在散户大量退出的同时,大户通过收购散户卖掉的奶牛进一步壮大。行唐县东安乡奶农刘建辉便在去年11月份集中收购了多个散户卖掉的50多头牛,目前养殖规模已达120多头,而刘建辉所在的小区养殖户通过“兼并”,现在已经全部发展为大户,小户已不见踪影。
养殖小区的老板则是另一只正在崛起的力量。郭连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养殖小区里的散户正在加速退出,小区老板却是‘不进则退’,只能通过买牛来填补闲置的牛舍,否则只能亏本。比如我从2011年开始已经买了200多头牛,光是今年就买了七八十头,下一步还要继续买牛。”
另外,通过规模化实现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也是小区老板逐步向家庭牧场发展的一大动力。郭连喜指出,“规模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养殖小区的升级改造同样重要,比如要推行TMR这种先进的养殖方式就要首先对牛进行分群,对不同种群的牛提供不同的饲料,所以如果散户太多的话就很难推行这套管理模式,今年我的小区里之所以流失了这么多散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我的小区里推行了这种养殖方式。”
但是家庭牧场在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