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陶艺家左翠霞:放弃与坚守 只为传承陶瓷艺术
2014年04月28日 00:28
来源:中工网
(瓷库中国网)本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女性陶艺家。她,为弘扬民族陶瓷艺术,曾放弃国外高薪;她,中年被迫下岗不忘梦想,自己创业开起陶瓷店铺;她,曾用陶瓷盘记录北京奥运史,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观后惊叹不已
(瓷库中国网)本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女性陶艺家。她,为弘扬民族陶瓷艺术,曾放弃国外高薪;她,中年被迫下岗不忘梦想,自己创业开起陶瓷店铺;她,曾用陶瓷盘记录北京奥运史,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观后惊叹不已;她就是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奖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左翠霞。
陶艺家左翠霞(图左)
“泥是万物之本,火是焚朽崔新,水是生命源泉。泥、火、水的灵性,拨动了山川脉搏。那无常的形变与釉变,通过着意的窑变与彩变、精心的水变与火变和灵性的神变与土变,泥与火可以舞动成陶的造型,水与火的征服可洗礼成陶的釉面。”这诗一般的语言,来自左翠霞对陶瓷文化艺术数十年的感受与思索。
时隔7年,记者再次采访她时,她在思考、筹划的中国陶瓷大观园项目。“陶瓷是国粹的代表,精湛的陶瓷制品曾经是我国的外贸支柱。五大名窑中每件保存下来的作品都是华夏文明史的传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如果在北京建成这个项目,它将以独特的魅力引来全球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眼光。”她说。
「探访左翠霞」为民族产业争气放弃了国外高薪
进入位于朝阳区马泉营村的陶瓷技术中心,就是进入了一个陶瓷的世界。不仅楼房、院墙的外观设计独特,其墙面及走廊的装饰也因陶瓷画显得很别致。在中心办公室、活动室和阅览室里,记者看到的中国地图、墙壁装饰的诗词、字画都是陶瓷做的。
说起自己的经历,左翠霞有很多感慨。她1958年出生在瓷都江西景德镇。10岁的时候,父辈成了历史反革命、国民党特务。一时间,她面对邻居的白眼,小伙伴的冷落和革委会的批判不知所措。就这样,她熬过了8年。到了1976年,因为个头瘦小、弱不禁风,人家才没让她跟着别人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也就在这一年,她开始进入景德镇陶瓷学校学习陶艺,老师中恰好有其父亲认识的“珠山八友”的后人王锡良。“您可能知道,‘珠山八友’是近代中国陶瓷和景德镇陶瓷最杰出的代表。王锡良的叔父是‘八友’之一的王大凡,他从小就跟随叔叔学绘瓷画,学术造诣很高。”左翠霞至今难忘这位老师对她的恩情:“在校期间,他对我言传身教,除专业知识外,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毕业后,她进入景德镇壁画厂做工艺美术设计,端上了国营单位的“铁饭碗”。在厂里,她每月领取的工资是33块6毛7。
后来,在一次广交会上,她结识了一位新加坡老板。这个老板邀请她到国外当总工艺师,专业修补瓷器,月薪1200美元。若论个人收入,自然在新加坡更为合适。但是,她在那里干了8个月就不干了。
“因为,我看到老板用十几块钱,从中国买来一个经过72道工序才能制成的瓷器,转手就能挣几千元。如果再经过包装装潢,运到欧洲就值10多万元。”她说:“那时,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不懂国外市场,在交易时只有几块钱利润。看到自己修补后的产品以高价出手,总觉得被别人利用了。”
“虽然我的工资比国内同行高出很多,但为了给陶瓷这项民族产业争口气,我谢绝新加坡老板的挽留,回国了。”她说。
回国遭遇下岗创业困难重重
回国后,壁画厂正在进行改革。厂里要重组车间、搞承包经营,而她从来没搞过业务,在厂陶瓷研究所被撤销的情况下,她面对的只能是下岗在家。痛过之后,37岁的左翠霞决定到北京创业。“我敢来北京凭的是技术实力。”左翠霞暗暗告诉自己,随后,她在马泉营村租下两排平房,在没有水、没电、没围墙的条件下,动手建起了电窑房和生产车间。
“有了生产基地,我就赶紧进城跑业务。由于没钱,我只能靠一张月票满城跑。在最紧张时,我尽量不吃午饭。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才买块最便宜的白薯充充饥。村里离公交车站6里地,遇到刮风天气骑不动了,我就推着自行车走。风太大了,就抱着路边的树休息一下。”她说:“有一次,我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学生用冷毛巾敷到我头上,劝我歇一歇。我躺在床上一动不想动,但是,我要抓紧时间抢市场。市场是无情的,不管您生病不生病,您人跑不到、话说不到,就没人认您的货、买您的账。我命令自己不能倒下!”
与此同时,她为了省钱,买来几张6分钱一张的大白纸,裁剪后当信纸用。借来别人废弃不用的钢板、蜡纸、油墨,自己刻钢板、印信件,把自己来北京的创业情况和专业技术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信发出后,很快收到123中学、海淀西颐小学,国防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回信,并与123中学洽谈成一笔价值3万多元的陶瓷壁画项目。
“由于是第一笔生意,我尽全力进行设计,一遍又一遍修改初稿,当稿件第一次展示在客户面前时,大家连连夸奖画稿创意新颖,设计美观。”她说,不久,又连续销出了几幅作品,为在北京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要铺子要艺术陶瓷记载奥运史
从给中小学制作陶瓷壁画开始,到1996年时,左翠霞在北京已有6家陶瓷店铺,收入过百万。“中央电视塔、平安里大街那儿都有店铺,但我最想做的还是陶艺设计与研发。我不适合做商人。”谈到从事多年的陶艺设计,左翠霞始终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愫,而开店铺,让她天天忙于买进卖出。一次,与几个小孩子的谈话,促使她下定了决心——不要铺子要艺术。
那天,儿子的同学到家里玩,她问了这些孩子一些问题,但孩子们对景德镇一无所知,更不知道china就是由“瓷器”一词翻译过来的。“景德镇是中国瓷器之都,不了解这些,就谈不上对民族文化和泥与火艺术的理解。我得向孩子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就这样,她以70多万元的价格卖掉了生意渐入佳境的6个店铺,并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她的陶瓷艺术中心的建设上。
“中心刚开业那段时间,一个客人都没有。我打电话给以前有业务联系的学校并且每周打,最终感动了他们。他们来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把人们吸引来了。”她说,十多年来,中心开展了120场爱国主义教育公益活动,参加人数有150多万人次。其中,参加过历届“佐特杯”活动的中小学生有13万多人次,获奖人数达224人。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当天晚上,她兴奋不已,创作了一幅作品:“龙的传人”瓷盘。后来,她想以奥运会为契机,组织各行各业的人绘制2008幅画作,烧制成陶瓷圆盘,既记录全民迎奥运的过程,又弘扬陶瓷文化。于是,“百年奥运,一脉相承”的活动从小小的马泉营村开始,在全国传递开来。
搞活动需要钱,但她不是为了钱。有一位海南的老板与她联系,想借活动共同创一点收入。她立即予以拒绝。她说:“不能为了十几万元钱玷污这项活动的纯洁。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山村百姓还是政府官职,每个人都有权利为奥运会绘陶瓷彩绘。”
于是,她带着团队21次走进奥运工地、走进国旗班等,请科学家、画家、书法家、全国劳模们在白盘上作画。其足迹遍及祖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及110个国家,活动参与人数达35万。其中,既有4岁的孩子,也有106岁的老人,56个民族也在这里再次实现了大团圆。在奥运会开幕当天,她将2008块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缠枝莲为边框装饰的陶瓷圆盘,无偿捐赠给奥组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观后,惊叹不已!
目前,这件艺术品,已经被北京档案馆收藏,她还获得了刘淇和罗格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书。
「对话左翠霞」 拓展学生视野传播陶瓷文化
记者:您做过工厂技术员,出国挣过美元。创业时因没钱屡受磨难,有钱时又把钱投资到不赚钱的校外教育。做这些抉择时,您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打算?
左翠霞:一句话,我是有梦想的。从根本上讲,是为发扬光大陶瓷艺术。建陶瓷技术中心,完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认识陶瓷文化、热爱陶瓷文化。
我现在的梦想,其实是从2001年就开始策划的中国陶瓷大观园的项目。为了这个信念,我目前还在倔强地奔波。我相信梦想一定会实现。
记者:您最想让青少年了解的陶瓷知识是什么?
左翠霞: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陶瓷产品既古老又现代,极具生命力。我的陶瓷中心已经把陶瓷手表、陶瓷菜刀、陶瓷电子、医疗、航天高科技陶瓷产品,切入到学生陶瓷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去掉对泥、火变化的神秘感,增加学习兴趣,发现陶瓷更多的实用性、装饰性、文化艺术性。这样的延伸,可以真正起到科学传播的效果。(赵新政)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