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胶州口罩村忌讳跟雾霾扯上边:最讨厌被说发国难财

2013年12月30日 16:36
来源:千华新闻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口罩村里的打工者(图/闫小青)

防毒面具都防不了雾霾,口罩其实更加挡不住图/大食

原标题:口罩村带头人:讨厌被说发国难财就是个安慰

安慰

如果非要说雾霾跟大店村有点什么关联,那就是霾天出门最好戴个口罩,而大店正好造口罩。大店的口罩造出了名,就得名口罩村。媒体过来报道过几回,总结出一条规律:环境越糟糕——禽流感,非典,H5N1,雾霾,一波接一波——大店的口罩销量也跟着一路往上走。

但现在,大店人说他们跟雾霾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已经是从村里到市里各级领导对媒体一致的口径。他们最讨厌被说成“发国难财”。事实上大店只能生产普通民用口罩,防不了禽流感,也挡不了雾霾。大店人也没否认这点,“我们的口罩就是防尘,保暖,时尚”,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说,“你想那雾霾,防毒面具都防不了,口罩挡得住?”曾有村民想在口罩包装上标上“防PM2.5”,姜制止了他,“咱不能误导人家。”

“其实消费者也知道,戴口罩就是个安慰。”48岁的姜秀彬是个乐于在饭桌上成为焦点的人物。作为全村三百余户口罩企业的带头人,所有跟口罩村相关的采访都绕不开他。“我跟他们(外地媒体)说大店是唐朝建的,”他用本地话跟胶州电视台记者大谈采访经,“他们回去就写唐代建的,哈哈。”从我在胶州市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来看,这个论断并不确切,至少不算严密。

陌生

姜秀彬已经意识到他所掌握的话语权。在一篇篇关于口罩村的报道中,他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头人物。他侃侃而谈,又貌似不经意地释放出一些冷淡来抓住主动权。你可以感受到他隐蔽而强烈地试图引导采访者的动机。当我提及大店在唐代曾归即墨(毗邻胶州)管辖时,他脸上的错愕表明,这段引自市志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大店人来说完全陌生。

大店村七百多户家庭里九成姓姜,他们的祖辈在明朝迁入此地。我问姜秀彬这是否说明全村人都是亲戚,他说:“不是亲戚,而是一家人。”他暗示村人关系和睦,并没有因为都在做口罩生意而成为冤家。他开着SUV带我从大店所属的胶东街道办进村,路边邻村地界上树起的各种口罩厂招牌,显然是为前来采购的客商所设。我们从桥上跨过了一条流量少得可怜的河道,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打通渤海和黄海的胶莱运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店——当时叫陈村——是北方中国的重要港口,《胶州市志》将大店收入了《历史名村》一节。元朝在胶莱河上筑了八道闸,陈村为第一闸。随着海岸线南移,陈村的海运作用逐渐消失。而水流量偏小、淤泥堆积的顽症则迅速将胶莱运河变为摆设。海运和河运双重沦落直接导致了陈村的式微。跟那些无名的内陆村镇一样,不复往日喧嚣的陈村变得封闭而平庸。

根据姜秀彬提供的数据,2013年大店村的口罩产量大约是10亿只。上一年是9亿。按照这样的节奏,这个数字很快就能追上全中国的人口数。“你们来报道也没什么用,”姜秀彬说,“全国80%的民用口罩都是这里生产的,做这行生意的都知道我们。”在北京街头,姜秀彬说,“隔30米远就能判断对面脸上的那只口罩是否产自大店。”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口罩 讨厌被说发国难 胶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