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山东增强内生动力 推进“家门口的城镇化”

2013年12月11日 11:43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席敏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百镇示范建设: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节点,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山东是人口大省,成百万、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都转到大中城市不现实、不经济,小城镇恰恰可以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为他们进城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就业、定居和创业环境。

近年来,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大镇强镇数量不多。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于1994年、1998年、2007年、2012年专门出台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文件,并于2003年、2007年、2012年三次召开高规格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小城镇建设的重大问题。

2012年6月,山东确定在全省选择100个镇,在扩权强镇、发展用地、扩大财权、金融服务、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政策,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培育出一批大镇强镇,带动全省小城镇提升建设和发展水平。

为确保示范镇建设用地,2012年山东优先安排示范镇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根据城镇总体规划相应进行调整优化,把经济、社会、生态等目标落实到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上。目前共有93个示范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各示范镇也跟进编制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截至目前100个示范镇共编制各类详细规划169个、专业规划202个,有力地指导了示范镇建设。

产业发展造就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强镇。寿光市侯镇形成了盐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五大产业,获得了“山东盐化工产业第一镇”、“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等荣誉称号;邹城市太平镇大力培植“百亿荣信”、“百亿泰玻”等百亿产业集群;滕州市西岗镇高标准规划建设9.2平方公里的煤化工苯制品工业园;荣成市俚岛镇着力打造修造船、海洋食品加工、滨海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2012年,示范镇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13个百分点;镇均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以上的镇有35个。

镇域经济的发展了,城镇面貌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跟上。2012年100个示范镇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20个、总投资65.7亿元,社会事业项目314个、总投资34亿元,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13个、总投资4.7亿元。

经济发达了,硬件设施完善了,小城镇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当年,山东100个示范镇建成区面积、建成区人口分别为682平方公里、305万人,分别增长18.9%、17.2%,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3、1.6倍;全省示范镇建成区常住人口达1297万人,为全省城镇化水平提供了12.6%的贡献率。

示范镇的发展为山东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样板,作出了示范。为扩大示范效应,山东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原有100个示范镇的基础上,再新增100个示范镇,同时改进指导和支持方式,促使其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陈旧的农屋变身崭新敞亮的大宅,散落零碎的农村居住格局规划整合成错落有致的现代社区,超市、社区诊所、健身场所一应俱全……随着一大批农村新型社区的建成,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山东也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2009年以来,结合大规模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山东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规模较大、功能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居住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推进了“家门口的城镇化”。

今年,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召开全省会议进行部署,进一步加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力度。

目前,全省共建设农村新型社区5190个,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34个、3000-10000人的1321个,约有381万户、1254万人入住农村新型社区。

“建不建,怎么建”,由群众自己说了算。在农房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倾听农民的呼声,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同时,山东省也加大财政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减轻群众负担,并加强质量监管,让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不是住宅楼、道路、绿化区的简单组合,也不能抹杀原有的乡村风俗,这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尊重乡村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农村产业调整的原则,山东各地坚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水利交通等规划相衔接,编制新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有效指导社区建设。

德州齐河县1014个行政村合并为361个行政社区,在此基础上又规划为60个并居型大社区,每个社区人口控制在5000-10000人,目前已有22个社区全部或部分建成,入住群众3万户、12万人;济宁汶上县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科学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布点,将全县493个行政村规划为97个农村新型社区,优化城乡空间建设布局。

群众搬进楼房不仅希望住得宽敞,更希望过得舒适和生活便捷,并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山东各地统筹安排路、水、电、气、暖、排污、环卫、通信等设施建设,与社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目前,全省的农村新型社区中,49.2%的农户使用上了燃气,45.2%的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绝大部分社区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山东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经济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济南、枣庄、东营、烟台、莱芜等地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生活照料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兴办社区便民超市、农资供应、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近距离服务。同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配套建设了文体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和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等

上楼只能改变农村居住环境,没有产业支撑和收入的改观,外观再好的农村建设也只是无本之源。山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同步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让农民“搬得进”,还让农民“住得起、稳得住”,使农民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济宁汶上县杨店乡推行“社区+项目”的模式,其滨湖社区利用旧村改造节约出的土地,规划建设了占地500亩的工业项目区,安排就业人员3000人,增加社区居民收入4000余万元。龙口市按照“强龙头、建基地、拉链条、带农户、创品牌”的思路,通过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有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转变,带动和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正是把农村住房和农民就业问题统筹考虑同步施策,山东做到既让农民买得起新房,又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养老保险等长远生计问题,确保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城镇化率 内生增长 山东省委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