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冯骥才重返泰山 《挑山工》作者寻访最后一代挑山工

2013年11月26日 13:42
来源:中华泰山网 作者:费凡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资料图

作家冯骥才重返“他的城市”,《挑山工》作者寻访最后一代挑山工

攀登精神传下去,由贫变富应记住

中华泰山网11 月25日讯(记者 费凡)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散文《挑山工》吗?21—22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带领天津大学几名学生,带着“挑山工口述史”的课题来到泰安,登上泰山,寻访挑山工。这是他第五次登上岱顶,这一次他给泰山带来了他的书法作品《颂泰山》。

散文《挑山工》是冯骥才先生1981年首次爬泰山后所写的见闻之一,他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这篇散文曾获“全国优秀散文奖”,自1983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以来,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阅读它,让泰山和挑山工精神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出生在天津,此生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他被授予“泰安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了内地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人。对此,冯骥才喜悦地称,这是“比梦想更美丽的现实”。他把多年前绘制的大幅国画《泰山挑山工图》赠给泰安市。他说:“《泰山挑山工图》最应该属于‘我的城市’”。

冯骥才此行来泰的目的,是想与“最后一代泰山挑山工”进行深入交谈,作为创作《泰山挑山工口述史》及《泰山纪事》的主要题材。然而当年穿着红背心、卷着裤腿的“黑生生”汉子在泰山盘道上已难觅踪影,经多方寻访,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寻得两位已退休的泰山挑山工。一见到他们,冯骥才便迫不及待地与他们细聊起来,原来这两位挑山工并不是泰安本地人,于上世纪80年代在泰山担任挑山工的工作。冯骥才表示,按年龄推算,这两位挑山工应该和自己当年创作《挑山工》时遇到的那位挑山工年龄相仿。他说,虽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山顶索道使运输和上山变得机械化,但仍有一些东西需要由挑山工挑上去,他们把“不声不响、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传递了下去,令人尊敬。他说:“由贫穷到富裕,所有人都应该被记住,他们这一代非常了不起。”

“随着科技进步,上山有了汽车,也有了索道,往山上运送物资已很少再用人力,挑山工这一职业正日渐式微,现在还在干的应该是最后一代挑山工。”冯骥才说,之前的创作只是感官上的创作,这次他通过与已退休和还在盘道上登攀的泰山挑山工进行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经历、生活、工作环境及心理等,根据口述素材创作《泰山挑山工口述史》。之前围绕泰山,冯骥才在文学和书画方面都有许多创作,今后,他将把它们集结成集,加上正在创作的作品,共同组成《泰山纪事》。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挑山工 1983年 冯骥才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