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清代七夕年画现身聊城 150年前在七夕种生求子

2013年08月13日 06:55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作者:刘媛媛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清代七夕节杨柳青年画。

原标题:清代七夕节年画现身聊城(图)

七夕节即将到来,一幅清代七夕节杨柳青年画现身聊城悟思园古代婚俗陈列馆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制作方法是先雕刻画面线纹做出木板,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

聊城悟思园古代婚俗陈列馆内这幅七夕节年画距今150余年,其产生年代恰逢杨柳青年画的鼎盛期,至今仍然色彩明艳,且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

“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为了收集与婚俗有关的物品跑了全国很多地方,这幅以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节年画是在天津一位藏家手中收购的。”聊城悟思园古代婚俗陈列馆创办人阎勇说。

相关链接

东昌府年画“黄牛灶” 里“七夕”故事多

黄牛灶

在国内,以“七夕”和牛郎织妇女为背景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但是东昌府年画中的一幅“灶君”作品则更加有神韵地描绘了这个爱情故事。

牛郎骑牛会织女

在鲁西大地,年画艺术源远流长,目前从民间收集到的“灶君”年画有三十多种,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幅名为“黄牛灶”(又名牛黄灶、牛郎灶)的年画,而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正是七夕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聊城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张宪昌向记者解读了这幅年画。

“黄牛灶”是流传于东昌府以及阳谷、莘县一带。这幅画就是选取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一个片段。画面中,下半部分是灶君神像,而上半部分则是鹊桥相会的故事——牛郎骑着一头黄牛走在鹊桥之上,而织女则与之深情相望。

“解读这幅年画,要从两人与黄牛的表情说起。牛郎面部方正,露出喜悦之情;织女脸部圆润,表情含蓄,两人的眼神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眷恋。”

“再说老牛,它昂头的姿态好似要好织女交流。从历史故事来看,作为同为神仙下界的黄牛,他比牛郎更能看出织女心中的苦处。”

“作品上面的华盖与下面的天桥,在色彩构成上极具美感,富有现代意识,这不愧是东昌府年画中的精品。”张宪昌说。

年画道出黄河生活

这幅年画取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但是对于作品的内涵,张宪昌则认为它反映了黄河两岸人民“精神家园”。

在古代,人们对抗自然的力量很渺小,因此也主出现了很多的神话传说,而这些其实都是当时人们的精神思想的写照。在“牛郎织女”故事中,就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通过神话故事得到精神安慰与满足的想法。

张宪昌举了一个例子,并引用了一句李白的诗句进行了阐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古代,黄河两岸的人把黄河看作是天河。当人们面对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时,他们就把黄河幻化成了不可逾越的天河。而反映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中,黄河也就成了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

那为什么在我们当地会用“牛郎织女”为背景制作年画呢?张宪昌进一步解释到,在对抗自然的斗争中,人们也寄希望神仙的出现来解救现实的苦难,因此天仙下凡也成了大家的一种精神希望与寄托。“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娶到仙女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奉这种“灶君”年画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刘杰)

古代人怎么过七夕?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聊城 年画 七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