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塑乡村旅游休闲格局 不要只是农家乐
经营模式的多重考量
乡村旅游的业态升级,经营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
笔者了解到,目前山东多数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民或者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旅游公司,虽然容易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乡村游的进一步规划发展中则明显缺少专业化支撑。
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成立了由农民入股的旅游公司,虽然目前农家乐发展还算红火,但也遭遇了土地指标不足、淡旺季游客差别明显、旅游六要素不够完善等如何进一步升级的现实困难。冠县副县长赵存吉认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农民要从一产转为三产的服务人员,身份认同面临困难,另一方面,知识储备也不太适合乡村旅游的发展。
基于此,张晓军认为,乡村游投资和经营的主体,应该由农民,或者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过渡到农民、市民和企业并存的局面。农民是基础的主体,主导的主体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专业机构的介入。专业机构的介入应该是一种全程式的服务,弥补目前乡村旅游的规划升级、人才和培训难题。
在各种投资经营主体介入的问题上,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认为:“核心问题是投资商需求、农民需求、政府需求三大利益诉求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治理,改善乡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让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提高收入,保障农民在安置、在生活当中实现城乡平等。这基本也涵盖了农民的诉求。而投资商也有诉求,比如土地流转政策、商业用地政策、税收减免、人力协助、奖金奖励、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以及投资基础、产业用地、人力保障等。只有平衡点找准了,土地利用才能释放它的能量。”生态要整理环境要治理文化要料理
乡村旅游有了经营模式的专业化支撑,是否就能顺利实现升级发展了呢?
据了解,在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土性逐渐缺失是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生态层面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式开发严重;在文化层面上,乡村朴素的民风民俗淡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下降,多年沉淀下来的原生态乡间语言、服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和同化严重;景观层面上,乡村的建筑、植物、道路、水体和地貌等受非农业活动干扰,缺失了乡间的气象与景观,缺乏个性与特征,降低了乡村对城镇居民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为此,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明确提出,乡村旅游绝对不仅仅是农家乐、渔家乐,里面更有民生、文化、生态等深刻的内涵。
张晓军认为,有三句话可以概括发展乡村游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乡村的生态要整理,乡村的环境要治理,乡村的文化要料理。乡村的生态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应得到最大的重视。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一类是地名资源,一类是乡土建筑。
至于如何实现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杨振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乡村旅游的规划要明确对生态环境文化载体的保护,包括乡村景观、乡村建筑和乡村居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有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的保护。其次是合理布局乡村产业。以农业为根本,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手工业制造非常重要。中国的手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古村、古镇还是古村落,其传人都没有感觉到足够的尊严,他活得没尊严,他的手工艺也不愿意传承下去。在欧洲国家,手工艺匠人都是世袭的,手工艺人就是一个艺术家,他能够活得非常逍遥自在,也可以把他的手工艺传承下去,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区别。另外,还需要延伸产业的多元增值服务。依托核心产业的优势,比如农业产业,把食宿、服务、健身休闲、文化、观光、农事体验、职业教育进行多元延伸来增加产业链布局。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