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研变考试制为推荐制备受争议
原标题:名校竞推免试和夏令营选拔研究生招考引爆血统论战
时代周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进入7月,全国多地的顶尖高等学府都将陆续迎来一场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半个月前,很多大三学生把厚得像本书的个人履历寄给心仪的大学,只为赢得一张“入场券”。
这是一场各地高校自主考评、选拔推免生的活动。“推免生”的全称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可以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而直接参加目标学校自主考评,通过考评即可入校读研的一种情形。
数据显示,201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80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些统考生或许不知道,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中,推免生占比很大,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大。甚至,一些知名学校的知名专业把所有名额都留给了推免生,而推免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
变考试制为推荐制
林端至今依然不服气,为什么自己就考不了研究生?她是在准备考研2个多月后才突然得知自己想考的专业没法考了的。
2012年5月,林端还是华东政法大学(下称“华政”)一名大三学生,过着单调清苦的考研生活,宿舍、教室,两点一线。她的目标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称“复旦国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
然而,7月中旬,潜心复习的林端却接到一位任课老师的电话—他通过私人关系打听到一个可靠消息,复旦国务学院2013年不再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的统考生。
在9月公布的招生目录上,复旦国务学院表示,学院科学学位拟招收70%—75%推免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专业拟招收100%推免生。
经过多方询问,林端得到一种解释,“有复旦老师认为统考生学术素养差,基础不好。”
今年6月30日,时代周报向复旦国务学院的几位教授询问。他们表示,新招生方法的初衷可能是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而且,未来几年或将沿用。
“过去,研究生招生是考试制,现在逐渐变成推荐制,而更理想的是申请制。”国务学院的一位副院长说,考试制一直饱受诟病,这种方式入学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好比孩子和父母,“学校不给他学位他就闹个不停”;而申请制下,学生与学校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如果学生达不到培养要求,学校自然可以拒绝授予学位。“目前,研究生培养追求质量,而只有逐渐向申请制转变,培养质量才有可能得以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顶尖学府都在尝试上述改革。依据各校2013年研究生招考目录,北京大学有超过20个专业只接收推免,包括著名的光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等专业。浙江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与中药学的学术硕士亦不统考招生。而一些名校的其他知名专业,推免的比例少则50%,多达95%。
“近两年,很多好学校都向推免倾斜,留给统考的名额很少,竞争也非常激烈。”在最难就业季里,苏州大学学生陈诚的打算是读研,而他观念中的研究生一直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学术硕士。但去年10月,看到“少得可怜”的统考名额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报考更多面向统考但社会认可度较低的专业硕士。
“什么叫外校生素养差?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们一点都不差。”2012年8月初,性格要强的林端将报考方向改为复旦国务学院的政治学专业。
“我还算幸运,但隔壁班的一些同学直到10月份复旦公布招考目录后才知道行管专业不招统考生。而这时,他们已足足准备了五六个月。”林端说。
而另一位受到影响的华政学生告诉时代周报,复旦“说不考就不考,事先连张公告都没有。而且,今年工作这么难找,五六个月的时间弥足珍贵。”
各个学校的招生目录陆续公布后,林端的“战友”少了许多。因为不少专业的统考比例较上一年又有所缩减,有些人提前撤退,但心里又憋着一口气,干脆把复习了半年的书本、资料全当垃圾撕了、卖了。
林端一直坚持,直到去年12月中旬,一个在复旦读研的学长又为她带来了坏消息:政治学统考的录取名额可能要从上一年的6个减少到3个。
“行管不招考后,大家都往政治学挤,报考者多达上百,录取名额却寥寥无几。”这个“噩耗”重挫了林端的信心。因为感觉“希望太渺茫”,她渐渐萌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今年3月,考研成绩出炉,林端失利。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