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家巫鸿:时代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2014年07月04日 16: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巫鸿:艺术史家,哈佛大学美术史和人类学双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总体来说,国外研究中国美术史,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90年代以前对现代美术的关注很少,对当代美术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记者:其实这个展览也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就是堆放旧物的展览,在操作上没有新意。你怎么看?
巫鸿:这个作品的意义特别符合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这种艺术常常使用国际当代艺术的通行手段,如装置、影像等等,但其核心仍是中国的问题,是中国艺术家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思考。通过这个计划,我们看到中国当代美术和家庭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人们可以说宋冬的作品只不过把很多“现成品”堆积起来,这种事很多人做过了,不新鲜。但重要的是宋冬给了它一个新的观念,把它想象成一个治愈、解决社会、家庭问题的过程。而家庭问题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和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宋冬从90年代开始就做了不少以家庭为主的作品,比如《抚摸父亲》,用手的录像影像去抚摸父亲,继而做成视频。他把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通过艺术品得到调整,重新建立起一种家庭的信任。《物尽其用》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做的一个更大的计划。用来治愈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创伤。作为一个美术史家和批评家,我认为这些想法很具原创性。
记者:美国是消费大国,与宋冬妈妈需要保留的观念产生较大反差,美国或者韩国人能了解这个展览的意义吗?
巫鸿:在MOMA展览的时候,参观的人非常多。这是第一个中国艺术家在MOMA中心大厅这个地方做展览,是一种殊荣。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理解这个展览深层意义的并不是很多。有人说这不新鲜,国外也有艺术家用垃圾做过艺术展览。我觉得这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这个展览,也不了解艺术家的想法和概念。但是也不能全赖他们,特别是当宋冬的母亲去世以后,没有了她和观众的交流,这个展览变成了比较一般意义上的装置作品。到韩国的时候,一些韩国的妇女在作品前流泪。虽然不是她们自己的东西,但经验是完全一致。我自己也接到很多观众传来的电子邮件,说如何被这个展览感动。总体来说,反应很好。
记者:对一个展览提出质疑,这是观展的常态吗?
巫鸿:一个艺术作品,特别在展览中,不能设想所有的观众都会是一种理解。随着观众的身份和思想准备的差异,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反应和评价。特别是当代艺术,展览好不好,主要在于是不是表现出新的观念层次。有了新的观念,还要看呈现得好不好。有的展览里的作品开始不被大家所理解,但是最后历史证实这是当时最有前瞻性,对后来影响非常大的作品。这种情况在现代和当代艺术史中屡见不鲜。比如印象派的莫奈在当时不被接受,正式展览将其拒之门外,现在却是印象派的大师,一般民众也相当习惯和喜欢。这说明人们对美术品的接受力不断在扩充。时代永远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