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艺术史家巫鸿:时代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巫鸿:艺术史家,哈佛大学美术史和人类学双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总体来说,国外研究中国美术史,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90年代以前对现代美术的关注很少,对当代美术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艺术价值与艺术市场

商业上的成功和最后在美术史上的成功不具有直接的联系。

记者:你2010年曾给曾梵志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划个展,曾梵志这些年在拍场市场的火热,尤其是他去年1.8亿的新闻,使得大家越来越关注他。你怎么看待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

巫鸿:中国当代艺术价格上涨从整体发展来说是好事。有人觉得卖得太贵,不值得那么多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把中国当代艺术放到历史里看,从80年代几乎没有市场到现在有了市场,而且能卖出如此高价,至少证明这个领域在往前发展。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即是艺术的评价不能靠市场决定,不能说卖得贵就是最重要、最好的作品。这是因为市场价格会受到其他机制操作,不是完全根据艺术批评决定。常常与艺术家本人的商业才能、画廊与社会关系、收藏家的推动等等因素有关。商业上的成功和最后在美术史上的成功不具有直接的联系。举个例子,历史上在当时很成功的一些画家—如法国皇帝的御用画家,当时的皇帝、贵族、有钱人都在竞相收集他的作品—现在都放到美术馆的地下室里去了,很少展览。历史很漫长,要经过很多筛选和淘汰。一个艺术家一生画上千张作品,历史也要选择,不是一个画家画的所有作品都具有相同价值。

记者:但很多人以为卖得好就是好的艺术品。大众应该如何提高艺术审美观,而不是被商业价值牵鼻子走?

巫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批评家和美术史家应该对此进行解释。我的心态比较平和,卖价高肯定有它自己的原因,不一定要根据这现象反应过于激烈。艺术家创作出一定的样式和风格,在一定的时间里持续发展甚至有重复,这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比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很有名,被人提及的诸如《地狱之门》、《巴尔扎克》、《雨果》等精品。有一次我到斯坦福大学做演讲,参观该大学美术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罗丹的作品收藏,里面大量的重复性作品,并非件件都是经典之作。

但若有商业的因素参与,情况就不太一样。我给曾梵志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做展览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识,展览中出现的应该是全新的作品。在这个展览里他推出一批我觉得相当不错的雕塑作品,他还在联合教堂窗玻璃上粘贴“玻璃画”,这属于自我更新,而不是重复。所以,对每个艺术家要具体分析,一概而论过于简单。做历史的人特别应该注意客观公平,一言以蔽之就不是历史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巫鸿 艺术家 研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