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艺术史家巫鸿:时代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巫鸿:艺术史家,哈佛大学美术史和人类学双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总体来说,国外研究中国美术史,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90年代以前对现代美术的关注很少,对当代美术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原标题:艺术史家巫鸿:时代永远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巫鸿:艺术史家,哈佛大学美术史和人类学双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赴美学习艺术史第一人。哈佛期间,曾策划组织陈丹青、木心、罗中立等人作品在美展览。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考性》曾获当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曾策划许多大型展览,包括“断裂的流动—叶永青个展”(2011)、“2010·曾梵志”(2010)、“物尽其用:赵湘源和宋冬”(2005)、“2004烟草计划—徐冰个展”等、首届“广州三年展”等。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14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国内的艺术,包括绘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国内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美术史家巫鸿常年居住在美国。他与太太住在芝加哥一层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老房子视野很好,从飘窗望出去是当地有名的湖泊,湖面平静,风景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

巫鸿从小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巫宝三是有名的经济学家,母亲孙家秀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家庭宽松的读书环境让他对知识产生兴趣。他一路上遇到多位名师益友,如父母的朋友夏鼐和陈梦家、恩师张光直、金维诺,以及当年一起闯荡美国的陈丹青等,为他的艺术生命增添了许多亮色。之所以选择美术史,巫鸿笑着说“非常偶然”,“我一直喜欢画画,想当个艺术家,但20世纪60年代初的政治环境已经接近“文化大革命”,央美的艺术部分不招生。而当时的中国,只有央美设有美术史专业。”读到第二年,巫鸿与同校师生被卷进全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止了上课。但之后,巫鸿很幸运地从故宫的站殿员工到哈佛的学生,再到现今的芝加哥大学教授,人生轨迹平稳而幸运。1989年,他的博士论文《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考性》英文版出版成书,将美术史的研究拓展到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让巫鸿得到学界的肯定,获得了当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

与中西方艺术亲密接触的巫鸿发现,在艺术研究上,东、西方的不同并不是一个地理问题,主要是时间的问题。虽然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重心已经移到对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对中国的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对当代艺术关注很少。为了填补这种时间上的落差,他从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延伸到中国当代艺术来,在美国推广中国艺术家,出画册、办展览,用他的话形容是,“我是重建中美关系的小小棋子”。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巫鸿 艺术家 研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