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艺术史家巫鸿:时代需要勇敢的艺术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巫鸿:艺术史家,哈佛大学美术史和人类学双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总体来说,国外研究中国美术史,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90年代以前对现代美术的关注很少,对当代美术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故宫七年

我拿着厚厚的文稿到考古所给夏鼐看。他很忙,但对年轻人很好。他拿起来先不看正文,而是翻开注释,看其中所引用的书目和材料。

记者:1963年,你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金维诺先生是央美第一任美术史系主任,他教你哪些方面的知识?

巫鸿:他担任过我本科以及研究生的两任老师。金先生主要教中国古代美术史,特别以佛教美术史为主。入大学前我对佛教艺术没有接触,通过金先生的启蒙,我看到佛教美术在思想、宗教、艺术方面的多个层面。金老师非常开放而不死板,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对佛教美术感兴趣,写了些文章,甚至培养了一些佛教艺术、敦煌学方面的学生,都是受到金先生的启蒙。

记者:学佛教艺术最好是亲自到洞窟里观摩,像张大千就临摹过不少敦煌绘画,这段经历成就了他的艺术创作。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巫鸿:对的。金先生特别强调这点,学佛教美术,最好是去佛寺、石窟参观体验和临摹,不能光在教室里看幻灯片。石窟在当时还不是旅游景点,我们搭架子爬上去临摹壁画,通过一点点临摹,可以看得更仔细。

我入大学后马上就赶上了“文革”,看石窟的时间断断续续,师兄师姐比我看得多。1978年“文革”结束,我回到央美读研究生。金先生第二次成为了我的老师,研究生时期的一个主要经历是到石窟和佛寺去参观和实习,去了云冈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处。我在克孜尔石窟待得时间比较长,那里好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我真正体验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记者:在回央美读研之前的7年,1972至1978年,你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

巫鸿:其实,我在“文革”有一段很不平凡的经历,我在1969年被打成了学生中的“反革命分子”,住过牛棚,被审查批判。最后与别的学生一起被送到河北宣化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那里劳动长达三四年。1972年之后,政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大学生被分配回来工作,我和几个同学糊里糊涂被分到故宫这非常好的地方。

记者:能分配到故宫,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你主要做哪块工作?

巫鸿:其实,实际情况未必是大家所想象的(笑)。我在故宫的第一年的任务是“站殿”,就是看管展览厅、清理展览的柜子、扫地擦地等工作。当然“站殿”也算是个学习的机会,比如当时有个“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展览,我每天擦陈列柜的玻璃,对每张画的绘画内容、题款、印章、纸等等都产生了难忘的印象。也算是个特殊的学习经验吧。经历过站殿后,我先后进入书画组、金石组工作,在金石组我研究铜器和石刻,手里可以拿着铜器反复研究,感觉和看照片很不一样。这些知识最后都融汇在一起,对我以后做研究很有帮助,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巫鸿 艺术家 研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