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促进生态滨州建设

2014年02月28日 09:15
来源:滨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促进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我市地处沿海和诸河下游,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7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180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严重缺水区。特别是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传统用水方式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构建符合科学发展的节水型社会,成为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抓住2008年12月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的机遇,全面落实“三条红线”管理,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四大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圆满地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5.35亿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15.76立方米降为14.87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6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不达标提高到33.3%,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从16%提高到30%。2013年12月13日,我市通过了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被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抓手和切入点。一是严格实行“红线”管理。全面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加大计划用水执行力度,逐步实现以供定需、计划用水。开展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大力推广水平衡测试,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入河排污口。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二是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按照《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要求,凡是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未通过的,一律不批准取水许可;对未获得取水许可的,发改等部门不得批准立项,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违规取水的严格依法处罚,并追缴其所欠水资源费。三是严把取水许可关口。强化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落实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六个必须”:即必须限制在年度用水控制指标内,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必须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必须满足节水和污水处理“三同时”要求,必须符合计量标准要求并如实统计报告取用水量、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加强取用水户的监督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擅自取水。

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四大体系”,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和体系化

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引用客水,推广使用再生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用水方略,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优先”的用水原则,健全完善依法管理、经济结构、工程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四大体系”,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力有序进行。一是构建制度完善的依法管理体系。以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为基础,逐步完善涵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用水、监督检查等全面、规范、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水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滨州市节约用水办法》等3部节水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等40多个节水管理文件,制定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等9项节水管理制度,以及水功能区划管理等30多个相关节水管理措施,初步构建起制度完善的节水型社会依法管理体系。二是构建和谐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时必须量水而行,新增取水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将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节水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规范工业企业用水:完成全市纺织、石油化工、热力发电等11个重点高耗水行业的87家重点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对重点企业全部实行计划用水、定额化管理。积极引导高耗水行业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投资7.3亿元完成滨化集团污废水处理和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邹平齐星热电循环水处理改静电处理等节水技改项目60多个,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8.4%,实现年节水2400多万立方米。全面发展节水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投资5.9亿元进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衬砌末级渠道1280公里,铺设低压输水管道2260公里,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264万亩,年节水3000万立方米;项目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61,灌溉周期缩短5天以上,灌溉成本由每亩30元降至15元。编制出台了《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总体规划》,建成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区100余家。三是构建科学高效的工程技术体系。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投资46.5亿元进行大水网建设,先后对徒骇河、潮河、秦皇河等20多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水库99座,整修开挖坑塘2000余座,拦河闸坝98座,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9亿立方米,水资源集蓄利用和配置调度能力显著提高。投资8.5亿元对大中型引黄灌区进行配套建设,完成干渠衬砌259公里,新建和改造配套建筑物333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0余万亩,实现引黄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四环五海”工程为亮点的城市生态水利工程使城区总水面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居黄河流域城市之首。规范用水管理体系:建立了重点用水户水量监控制度,对最大月取(用)地表水1万立方米以上或最大月取(用)地下水2000立方米以上的水户,实施远程实时遥测监测;探索使用无线抄表系统,博兴县对远传监控取用水户全部实行“机抄机收”;在全省率先对超计划(定额)取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构建独特的非常规水利用体系:利用盐碱低洼地修建了以聚英湖、彩虹湖为代表的“七十二湖”雨水收集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雨洪资源,蓄水量达543万立方米,年集蓄雨水300万立方米。注重对地下水源的管理和保护,封闭自备水源井330余眼,转换地下水资源3.6亿立方米,全市30个监测点中有25个水位呈上升趋势,地下水环境修复成效显著。加强污水处理回用,投资5.13亿元,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1.5万吨,污水处理率由50.6%提高至92%,再生水回用能力达30%。四是构建自觉规范的社会行为体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普及节水知识,采取广播电视宣传、骨干队伍培训、知识讲座、巡回宣传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用水户协会等形式,实现群众用水的自我管理,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节水运行机制。各引黄灌区建成用水户协会194个,参与水量分配、用水管理、用水计量和监督等工作,管理灌溉面积达390万亩,占灌区灌溉面积的89%。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的工业企业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双百”工程,评选出100个节水示范单位和100名节水示范标兵。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辟“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题栏目,每年深入街道、企业、社区、学校、村庄等进行节水宣传2万余人次。

持续打造节水型社会建设长效机制,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长久化

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完善水资源保障机制。以总量控制、取用水计划管理、执法检查为重点,完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及时把省下达给我市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按年度分解下达到各县区。二是完善水资源论证机制。完善水资源论证审查程序,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及重要产业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范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区域限批制度,完善“一控双促”倒逼机制。规范取水许可变更和延续工作,做好新增取水项目取水计量、节水配套等验收工作。三是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以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为核心、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要载体、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节水管理机制。着力做好取用水计划监督考核工作。严格计划用水,加强定额管理,对取用水户做到“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严格执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四是完善水资源监控机制。以重点取用水户取水量监控为主体,建成基础工作扎实、管理制度健全、科技支撑有力的水资源监控体系。重点做好取水、用水、节水、水资源费征收等基础指标的动态统计,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不断加强对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做好项目储备和资金争取,实现全市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全覆盖。(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维东)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节水型社会 建设 生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