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生态建设年” 滨州节水型社会建设显成效


来源:滨州传媒网

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是2013年滨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贯彻落实“生态建设年”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生态滨州,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滨州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积极推

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是2013年滨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贯彻落实“生态建设年”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生态滨州,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滨州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积极推进,迅速展开了一场全民“创城”活动。其中,以水利部门为主力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活动深入开展,为打造水生态文明奠定了扎实基础。2008年,我市被水利部批准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五年来,我市在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些经验。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供水保障能力和城市水生态品位得到提升,构建起了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障以及监管有力的水管理体系,逐步向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宜居城市迈进。

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全力构建水生态文明,节水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节水型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经济增长结构和模式、社会发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的改革,以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单纯地少用水、压缩用水甚至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试点工作开展之前,滨州市节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始终没有改变和扭转区域严重缺水的困境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节水措施,偏重于工程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微观用水效率的提高,侧重于末端用水环节和城市的节水,而缺乏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注重区域各类水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因此,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多水源的宏观统一调配体系亟待完善、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水资源管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夏秋时节降水多,冬春时节降水少,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春旱秋涝,晚秋又旱是滨州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加上地下水资源匮乏,黄河以北地下基本无淡水资源,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滨州还存着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的问题。滨州市社会用水量在15-1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到87.5%,农业用水方式粗放,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87.37立方米/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30%的灌溉面积未实现节水灌溉,另外工业设备老化,用水工艺落后,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

除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也是摆在滨州节水型社会建设前的一大问题,全市多数河流受上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影响,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鱼类大量死亡。枯水季节河道径流少且水质多为劣V类,属严重污染,汛期由于降雨径流量增加,其水质有所改善,但仍为V类,少数时段能达到Ⅳ类水质,仅部分时段可用于农业灌溉。

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把节水工作和节水意识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加剧了我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

2009至2011年为试点建设全面实施阶段。试点期间,围绕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制度与管理体系、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四大体系,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在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等领域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缓解滨州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实现人水和谐共处。通过三年的试点建设,如期完成规划中的各项试点建设任务。

为落实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目标,大力推广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引导纺织、石化等高耗水行业加强企业内部节水管理、实施节水改造,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7年的56.3%提高到68.38%。重点建设了滨化集团污废水处理回收再利用项目和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项目、邹平齐星热电厂节水改造循环水处理改静电处理项目、滨州华润纺织有限公司棉纺空调喷淋总成系统节水改造等20多个节水技改项目。到试点期末年节水量376.6万立方米,创造效益1200万元。

在生活节水方面,我市推广了节水型器具,淘汰铸铁螺旋升降式水龙头、截止阀等设备,推广使用非接触性自动控制式、延时自闭、停水自闭、脚踏式、陶瓷磨片封闭式等节水型水龙头。设施改进后,家庭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2008年的65%提高到85%。

非常规水源是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主要有雨水、再生水(经过再处理的污水和废水)、海水、空中水、矿井水、苦咸水等。这些水源的特点是经过处理后可以再利用。我市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有雨水集蓄利用、海水利用、微咸水利用、再生水利用。

据水利专家介绍,“72湖”集雨工程就属于雨水集蓄利用的一部分。目前,飞龙湖、卧龙湖、濯缨湖等23个湖已完成建设。雨水集蓄工程不仅可以解决绿化用水问题,而且能减轻城市排水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在海水利用方面,我市充分发挥濒海优势,加快海水开发利用进程,在不断扩大电厂直流冷却用水、盐化工、海水淡化养殖等传统产业取用海水规模基础上,引进先进科技、设备,拓宽海水利用范围,探索建立新型开发模式。

传统用水观念发生改变,科学的水管理体系和用水文明初步形成

五年时间,节水型社会建设显现出初步成效,数据显示,2011年万元GDP用水量84.46立方米/万元,比2007年下降41.47%;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4.83 立方米/万元,比2007年下降42.4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07年的56.3%提高到68.38%;污水处理率由50.6%提高至9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2;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由试点前的66%提高到80%;水土流失治理率由74.8%提高到90%;节水器具普及率由65%提高到85%。

我市协调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包括组建成立滨州水务集团,推进市级水务一体化管理;颁布出台多部地方法规和部门配套规章制度,统一管理、科学管理的水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总量控制、取水许可等水资源管理核心制度得到贯彻落实,节水型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高效运行;水资源管理监督执法不断强化,违法取用水行为受到严厉打击,管理秩序得到规范,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建立常态化节水宣传机制和宣传教育体系。另外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节水建设中,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修复改善。全市完成7条河道治理工作,城市水面达15平方公里,水质全部达到景观用水要求。另外,11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建设改造任务,污水处理率达到92%,部分排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水污染问题有效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基本不达标提升至33.3%。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市传统用水观念发生改变,粗放用水方式和管理模式开始变革,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用水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用水计划、超计划加价普遍施行,装表计量率达到100%。在各行业试点项目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以龙头企业技改带动工业节水、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带动农业节水、器具改造和严格计量促进生活节水、污水处理厂建设与城市水系开发促进非常规水利用,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明显,各领域节水工作全面展开。

(记者李伟伟田政通讯员刘振美荆振华)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欣]

标签:节水型社会建设 生态 滨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