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妈妈,能不唠叨吗?

2013年05月09日 17:51
来源: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记者采访发现,“唠叨”好像成了全世界妈妈的代名词。“这恐怕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弱点,也惹得天下子女的厌烦。”近日一份针对儿童进行的心理问卷分析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

资料图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近日,一首以妈妈的各种唠叨为歌词的《妈妈之歌》风靡网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你也是一个爱唠叨的家长吗?

现象直击:九成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

记者采访发现,“唠叨”好像成了全世界妈妈的代名词。“这恐怕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弱点,也惹得天下子女的厌烦。”近日一份针对儿童进行的心理问卷分析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

孩子:唠叨的妈妈让我想逃

唠叨让我难以忍受:“我就是一直被妈妈唠叨到大的,有时候觉得真的好烦!直到现在妈妈也很唠叨。大到恋爱标准、人生态度,小至饭前没有洗手、脸上没有抹油,妈妈都唠叨个没完。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嫁掉,远离妈妈的唠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大学毕业的小雪这样对记者说。

想办法对付妈妈: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显得很无奈,心情不好;有的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谈起妈妈的唠叨,广州越秀区某小学的珍珍对记者说:“起初妈妈唠叨的时候我很反感,现在干脆‘不走心’了。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随便妈妈去,我全当没听见。”

家长意见:想不唠叨不容易

唠叨有时不由自主——“唠叨的确招人烦,我自己也知道。”谈起教育孩子的话题,Vila这样对记者说。“我都曾经嫌过父母太唠叨,可是轮到自己做妈妈,才发现想不唠叨孩子真是太难了。当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没有按照你希望他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除了苦口婆心地唠叨他,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有的话,真希望专家能教一教。”

唠叨里面藏着爱——“如果媒体总是向着孩子说话,会让家长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做财务工作的梁小姐这样看待唠叨:“我们小时候也会嫌家长唠叨,但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发现,原来唠叨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小孩子都是懒惰的,如果你不唠叨他,很多事情他都不愿意正确地去做。如果家长不唠叨孩子,不是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坐视不理吗?到时候恐怕又要说我们冷漠了吧。”

专家看法:“唠叨”有不同,效果都不好

长期以来“爱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广州“苹果树”心理中心专家刘智刚认为,事实上家长的“唠叨”本质并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唠叨都最好少用为妙。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等等。这类家长事实上把孩子当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独立做事。

唠叨的结果: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可能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一旦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很难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专家提醒家长,究竟是孩子真的什么都不行,还是自己不希望孩子“行”,这样孩子就永远离不开自己?

 

命令式: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必须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会动一下。比如“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等等。然而这类家长使用的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反感。

唠叨的结果: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家长的话了,也会在内心对家长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孩子长期潜着这种负面情绪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处世态度。”

习惯式:有些家长对于批评自己孩子的词简直是“张口即来”、“花样百出”。比如“你天天赖床,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就你这样爱看电视,以后就只能当‘坐家’。”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唠叨”和个人的性格有关,这类家长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批评自己的孩子其实更多是一种自言自语,他们从未想过这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唠叨的结果:在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时候,长期被家长批评容易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在孩子成熟后有自己的判断力之后,会对于这样的家长产生怨恨情绪,从而疏远了亲子距离。

发泄式:有些家长当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或生活中的不愉快时,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唠叨孩子的家长。其实这是对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无意识的转移。比如,“你怎么还出去玩?别吵了!快去一边写作业!”等等,平时本来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突然就变成孩子的不对了。这会让孩子非常难以适应,不知所措。专家认为,这时候家长的自我控制力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都会影响到家长的情绪,而家长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

唠叨的结果: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家长根本体会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伤的只能是孩子。当家长存在这样的情绪状态时,孩子也可能被“传染”,养成反复无常的情绪。

行为建议:终极“碎碎念”大法

学会自我控制:“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专家提醒家长:最好别用“唠叨”的教育方式,早日终结“碎碎念”。

专家认为,“唠叨”可能是人年长之后难以避免的弱点。“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如果说这种形式的“唠叨”是一种生理病态的话,大多数“唠叨”其实指向于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心理压力通过这种方式转嫁给别人。”此外,专家提醒:“唠叨”也能遗传。爱“唠叨”的父母,其子女年长之后也可能照样“唠叨”不误。

和孩子有效沟通: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紧要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质量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交谈来解决,根本不需要‘唠叨’出场。”

据刘中良介绍,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当家长和孩子的状态都好的时候,可以一起就某一社会现象等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商讨一些有趣的、正向的话题,可以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第二,当家长和孩子有一方或双方都面临“不舒服”的心理状态时,尽量能够直接表达“自我感受”,而不是命令性的语言。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电视,一直不做功课,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贝,看到你一直看电视却不学习,我心里感到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好。”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抵触情绪,反而会可能反过来为父母考虑,使矛盾变成了一次沟通双方思想的机会。

 
[责任编辑:朱静] 标签:妈妈 唠叨 孩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