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泉水旁兴起一座城
2013年05月16日 15:36
来源:济南人民政府网
原标题:泉水与济南城市的兴起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济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赖于自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中以泉水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济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影响巨大。
原标题:泉水与济南城市的兴起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济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赖于自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中以泉水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济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影响巨大。
济南作为一座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商周时期成邑,明代已经号称“齐鲁首郡”,此后一直是山东省的省会,19世纪30年代被称为当时华东地区的第三大都市。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丘陵地北侧和华北平原接壤带上的西端,市中心位于东经117°4′、北纬36°40′。城市总的地形特点是背山面原,南部丘陵绵延,北部平原宽展。从地质构造看,济南位于华北陆台的前寒武纪山东凸起和近代河北凹地两大构造单元的交接带上,城市基底是覆盖在山东前寒武纪变质岩上的下古生代冲积层。在冲积层中侵入着规模相当大的火成岩体,露头形成数座孤立的小山,散布于城市北部的平原上,海拔仅有几十米,形成济南著名的“齐烟九点”景观。城南石灰岩丘陵属泰山余脉,海拔一般不超过300米。济南市区座落于泰山余脉千佛山北麓冲积倾斜平原地带。南北地势剖面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由山地丘陵、山前冲积洪积带向平原过渡,南部低山丘陵区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分布,厚达1237米。历经以燕山运动为主的多次构造运动,岩溶发育,容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裂隙水,在北侧山麓形成富水带,并且受济南北郊辉长岩侵入体的堵截形成压力水头,在地表出露为众泉眼。因此济南地下水资源得天独厚,尤其以多泉著称于世,在老城区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泉水竟发,形成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五龙潭四大泉群,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实际上数以百计。泉眼密如繁星,泉水竞发,溪流横生,可谓天地造化之奇。泉水深刻地影响了济南的地表景观,并对济南城市的孕育、择址和城市建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独具匠心,引水成渠,汇溪成湖,将山、泉、溪、湖与城池营建巧妙结合,遂织就一幅秀美的浑然天成的“泉城”图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可谓历史上济南城市风貌的真实写照。
泉水通过内河航运促进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古代货物运输以水运为主,内河航道的开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历史上济南的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横贯本区的古济水是古代中原地区东西水运的大动脉。《禹贡》记载兖州贡道“浮于济、漯,达于河”,青州贡道“浮于汶,达于济”。《管子》也说:“修汶、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战国时齐国修济淄运河,连接济、淄二水,船只经济淄运河入济水,再由济水入黄河可以直达中原。先秦时期山东地区的原始水运干道实以济水为骨干,而济南的起源和发展,也于济水运道的兴衰息息相关。宋室南渡后,由于大清河北移并且屡遭黄河决流的破坏,为解决登州、密州和滨州三处盐场的食盐运输,齐王刘豫主持开凿了小清河,小清河即以济南诸泉为源头,东流入海,与大清河相辅相成,成为输送海盐的主要航道。小清河的开凿一方面使济南北郊沼泽地区的水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则辅助大清河的航运。小清河通航后,济南北郊逐渐成为稻田藕池,这不但增加了农业的收益,同时也加强了济南与山东半岛的物资交流,特别是食盐运输。于钦曾云:“小清河为运盐河,初行高苑县北,金皇统间,县令高通改由县南长沙沟... ...”。我国古代食盐的集散地往往促使城市经济的繁荣,小清河的开挖使济南成为盐运的集散点,促进了济南经济的发展。而且当时山东半岛的海上贸易,也要通过大、小清河联运至内地,济南处于水陆运输转运柜纽的地位。元代,大、小清河的作用有增无减。元初,郭守敬疏凿南北运河以通灌运,其重要码头临清和东平都在济南附近,大、小清河在水运方面仍起着很大作用,“元时运河初开,粮艘北来,过济宁,沿大清河过邹平,东北至利津入海,沿海以抵天津故直沽口。有所派邹平纲船号数,元史犹载之,而小清河则为运盐河” 。
小清河负担沿海的高家港场、海沧场等十几处盐场的运输,通过大清河与运河沟通南北运输,东西又可运盐、运粮与海运联接,位于小清河源头的济南实为水陆运输重地,故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世祖听从卢世荣的建议,“立真定、济南、江淮等处宣慰司兼都转运司,以治课程” 。元代山东盐场计19处,其中有的盐场直接隶属济南路管辖,又由于大清河自济南直至利津海口的地区都划为济南路,而小清河所经的地区的盐运都运抵济南转运,因此山东盐业的运输集散都辐凑于济南。盐商在济南一带营运,促使济南洛口的繁荣,商店、栈房、船舶等行业生意兴隆。明清两代,由于小清河河道低浅易淤,尤其是上游经常淤塞不通,曾经多次加以整治,如明洪武年间,疏通大、小清河,把大清河与会通河相连,促进了济南的持续繁荣。刘羽《修大小清河碑》云:“往来舟楫浮于二河,商盐遍于齐鲁,诸道水利鲜于为俪”。咸丰四年(1854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由于巨大的泥沙沉积导致黄河很快成为地上悬河,航运艰难,小清河也淤塞不通,上游众水不能及时宣泄,造成严重的水涝灾害。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对小清河河道进行了治理疏通,提高了小清河的航运能力。据罗腾霄著《济南大观》称“小清河自西门外起至张家庄入章丘境,长约九十余里,船数约计有一千一百艘,往来行驶,运输方便”。由于小清河是济南与渤海沿岸烟台、龙口之间的唯一水路航道,在济南对外交通中地位重要。黄河也是济南的一条黄金航道,黄河从梁山进入济南境内,下至济阳县,在济南境内全长25公里,《济南大观》称:“舟船约计有两千艘,往来上、下游各处,运输货物至为便利”。
20世纪初,以小清河、黄河为水运干道,以津浦、胶济两路为陆运干道,以洛口和黄台桥为中转枢纽的济南水陆联运系统初步形成,北接京津,南通宁沪,东连胶莱,黄河和小清河直达渤海。
正是因为历史上济南具有山河湖泉之利,尤其是泉水众多,水资源非常丰富,建设城市的条件十分优越,而城市在两大地貌单元交接的山麓地带兴起,正符合《管子•乘马》中“必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古代城市择址原则。
相关专题: 济南泉水节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