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六尺巷


来源:凤凰网历史

 国人讲究“和为贵”,这一个“和”虽然简单,却在骨子里透出一派大智慧和大胸襟。与人相处,以和为要,往大里说“将相和”、“秦晋和”是治国安邦的经略;往小里说“家庭和谐”、“夫妻和美”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在

 国人讲究“和为贵”,这一个“和”虽然简单,却在骨子里透出一派大智慧和大胸襟。与人相处,以和为要,往大里说“将相和”、“秦晋和”是治国安邦的经略;往小里说“家庭和谐”、“夫妻和美”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邻里和睦”也是让人过上乐孜孜小日子的重要一环。历史上有了六尺巷的故事,正说明这点:

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到此,我们不仅要说,这位张中堂,是在是位练达世事的高人。不愧是堂堂大清国国的礼部尚书,能够官居一品是在尤其为人处事的独到之处。常理看来,这位极人臣的张大人要想拿下一个因为宅基地跟自己作对的平头小民,是在是易如反掌。而在大多数人看来,张大人的权势也是应该摆一摆,让不知深浅的升斗小民知道礼数。张公出人意料的做法,在赢得了人们击节赞誉的同时之外,却很少有人看的出其中的智慧。

以朝廷重臣之尊,参与去摆平一介草民,传出去好说不好听,轻者在市井坊间流传,张大人仗势欺人的名声。闹不好,被御史言官知道,当朝参奏一本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康熙大帝也没少查办权臣。退一步讲,即使能够做到波澜不惊的处理掉这个纠纷,少不得要经过地方官员之手,总不能你张大学士向朝廷告假回安徽老家去摆平一个小民吧。而假手他人办自己的私事,这么明显的授人以柄的事恐怕非但张大人,我们也不会做。思来想去,修书一封,克己全人似乎是最好的办法。如此一来,万事皆休,还成就了张公谦和豁达的美名。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与张公为邻的吴氏也非等闲之辈,且不说敢和朝廷大员叫板的这份气势。但说在张大人家礼让三尺之后,吴氏也礼让三尺的这份手笔,非常人能及。你是当朝尚书,我敢争个短长;你张大人虚怀若谷,我们也不是锱铢必较的刁民。大人既然让了,小人也要让张大人面子好看。十足的场面上的人物。这远隔千里的一官一民配合的如此默契,才是这故事的精彩之处。

如果张大人不是深谙处事之道,且真的做到了虚怀若谷,直接来个仗势欺人恐怕也问题不大;如果吴氏是个十足的混混,干脆占了你让出的三尺或者原地不动,只怕处于投鼠忌器的心理,张公也不能将其如何。说到底,还是和为贵的处事哲学和睦邻的心理造就了这段佳话。

由此可见,有个同等量级的邻居,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睦邻的典范,古今怕莫能出“六尺巷”之右。当年,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个有助于她培养圣人环境。今人的社交范围更广,与我们人生轨迹交叉的人也越来越多,而邻里关系则成为我们社交关系最为容易被忽视的一环。而选择一个与自己身份趋同,价值取向相近的邻里圈子,无疑是今人的最好选择。

相关专题: 别墅家文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欣]

标签:尺巷 六尺 张大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