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解读李克强见中外记者会:喜欢讲故事 唠家常

2014年03月15日 08:38
来源:新京报 作者:问讲故事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昨日,李克强总理步入金色大厅答记者问。

昨日,李克强总理步入金色大厅答记者问。

昨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记者纷纷举手向李克强总理提问。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昨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记者纷纷举手向李克强总理提问。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昨天10时30分,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李克强的第二次记者会正式开始。

1个小时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但“两会”的热度还没有散去,这场记者会的关注度,不亚于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刚表决通过,2887票赞成、15票反对、5票弃权,3人未按表决器。这个结果让参与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很吃惊。他说,这是近年来赞成票最高、反对票最少的一次。据他回忆,此前最少的反对票,是17票。

实际上,未来一年中国的走向,政府工作报告都已经有了明确说法。但是记者们还是希望能见到总理,当面问一问。

总理的手控制着全场的“快门”

李克强成了全场相机的“控制者”。他的每一个手势,都能引起一阵密集拍照。

3个小时之前,记者们被允许进入金色大厅。而从凌晨开始,就有记者在大会堂东门外排队了。排在最前面的,是日本记者。

10天之前,大会发言人傅莹曾说,有30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本次人大会议。

能到总理记者会现场的并不多。现场摆放了762个座位,其中还有不少座位是留给工作人员和旁听人员的。

拿到请柬的记者才可以到场,见到总理。请柬是以大会发言人傅莹的名义发出的。以往,这个请柬在进门时会被组织者收回;而今年,请柬可以被记者保存,留作纪念。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总理的记者会被称为“记者招待会”。全国人大一位官员介绍,有领导认为,并没有什么“招待”,不如直接叫“记者会”,这样更简练,在背景板上一行就可放下,不用折行。

在9时35分之前,是不允许占座的,有了座位的记者甚至不敢上厕所。好的座位非常重要,一来可以更容易被主持人注意到,二来可以与总理近距离接触。

中区第一排座位,距离总理只有两三米,也是“黄金广告位”,坐在这里的记者可以毫无遮挡地展示本媒体的LOGO。这些座位不是来得早就可抢到的,希望在这里坐的记者,需向组织者申请。

10时29分,从现场瞬时响起的密集快门声可以判断,总理来了。

从进大厅开始,李克强一直向记者们挥手致意,尽量让每个角落的记者都看到他的问候。会场东北角的摄影记者,希望拍到总理正面照,有记者大喊一声“总理”,李克强微笑着满足了他的要求。

在此后的近两个小时里,李克强成了全场相机的“控制者”。他的每一个手势,都能引起一阵密集拍照。

细心的记者发现总理的眼睛有点红

“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着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急切地盼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李克强说。

记者会开始,傅莹请总理先讲几句。

李克强的风格一如既往,他没有占用太多时间,只说了一句:“媒体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中国两会给予的关注和做出的报道,大家辛苦了,下面就请提问。”把记者会带入提问环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获得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和失联的马航客机有关。

这并没有出乎在场记者的预料。154名中国乘客,失联6天多,至今杳无音信。记者会开始前,不少记者谈论的话题就是马航,这也是两会上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如何催促和协调各国尽快搜救,考验着中国政府领导人。

这让李克强揪心。记者会之前一天,他参加完政协闭幕会后,还和中国在搜救一线的搜救船船长通话,请他尽力再尽力。

这是一次被突发事件围绕的“两会”。在开会之前,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砍杀事件,8日又发生马航客机失联。

从近期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李克强这些天一直不得闲,甚至一天安排多场公开活动。而突发事件,则让李克强忙上加忙。

3月9日下午,李克强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走进会场之前,他还在向有关部门了解马航客机最新的搜救进展。

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着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急切地盼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

虽然李克强仍然表现得精力充沛,但是细心的记者发现,总理的眼睛有些红,他没有休息好。

尽管如此,李克强还是尽量多回答记者的提问。11时59分,李克强已经回答了13个问题。傅莹在一旁示意他:总理,差不多了,最多再问两个问题。

李克强询问大家的意见:大家愿意吗?

他收到了全场的回应:愿意!

“那好吧。”李克强说,“我服从公众”。

总理答记者问讲故事、唠家常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说话方式。他很少用文件语言,不怎么说官话,而是告诉记者,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场的记者感受到,李克强乐意与记者互动。

回答问题时,他会面对着提问记者,有的提问记者位置很偏,李克强甚至会侧过身来,用手势和眼神交流。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说话方式。他很少用文件语言,不怎么说官话,不只是表态和宣讲政策,而是告诉记者,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提到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分歧。李克强先是申明了中国的外交立场,以及60年前与周边国家共同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话说到这里,并没有完,李克强讲了一个故事。去年到越南,与越南领导人达成海上共同开发等原则共识后,他想听听民间反应。晚上,他到了一家小店。李克强说,“那个女店主当时就认出了我,她说欢迎中国客人来。”“我想这也是给她带来生意啊。我就问她你怎么看邻国关系?”李克强讲述说,她说还是和平友好吧。

讲完故事,李克强说,“和平友好、和平共处,我想这是四邻百姓的愿望。”

一位记者说,总理的这个故事,让他讲的道理更让人信服。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今年的改革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李克强回答说,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接着,李克强又讲了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克强说,“30多年前,我在农村当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一位在场记者表示,如果总理不讲这个故事,还真不知道“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到底有多么重要。

李克强像唠家常一样回答着问题,“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李克强用家常话,解释着复杂中国的治国策略。

李克强表达着对记者的友好。记者会结束,他起身后,还简短回答了香港媒体的问题。另一位记者接着抛来问题,李克强笑答“你的问题太大了”。

记者关注增速,总理关注民生

在他眼中,GDP增速的具体数字似乎已经不再最重要。他更想做的,是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

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

记者会上,另一个细节让在场记者记忆深刻:回答宏观问题时,李克强并不就事论事,而是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寻找答案。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的问题,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她问,您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

此前,各界对此都有看法。政府工作报告最终写了“7.5%左右”。显然,这位记者想知道更多。

李克强没有把更多话语放在具体数字上,而是表示“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李克强说,他曾经访问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

在他眼中,GDP增速的具体数字似乎已经不再最重要。他更想做的,是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李克强说。

房地产问题,也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不少媒体关心,政府以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是挺还是压?房价是涨还是跌?

但是似乎李克强并不这样考虑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底层人的基本住房需求。

李克强说,“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有些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是政府心头之痛”。

李克强表示,今年要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再改造470万套以上。

这是李克强一贯的思路。早在主政辽宁时,他就以棚户区改造闻名。当地有一句民谣“要住房,找克强”。

在回答有关房地产的问题时,他的话语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房价”。

现场

总理赞外媒中文流利

记者摆手“哪里哪里”

昨日记者会,前几个提问机会,更多被外媒得到。而外媒记者提问,更多地使用了中文。

实际上,李克强的英文很好。媒体曾报道说,他和夫人在家也常用英语交流。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记者用英语提问,李克强边听边记,还不时点头。

第二个提问的,是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密欧。他提问时用的中文。吉密欧来北京工作已有9年,此前他在上海。

吉密欧把提问的问题打印在纸上,这是一个关于中国金融风险的问题。为了发音准确,他特意为每一个字都标注了音调。

吉密欧的中文,得到了李克强的赞赏。李克强说,你的中文说得很流利,也很标准,我听懂了。

吉密欧也学会了中国人的谦虚。总理称赞他时,他笑着向总理连连摆手:哪里哪里……

之后,李克强又称赞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你的发音就更标准了。英国路透社的记者,也获得了肯定。总理说,我确实很佩服你们这些驻华记者,能这么流利地说中文。

记者会上,外媒记者普遍飙中文,甚至用英语提问被视为“异类”。有分析认为,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的了解,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持续增强。

去年,美联社记者曾经用中文提问,之后又用英文复述一遍。李克强调侃他说,你自己给自己当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

观点

“李克强的语言富有实践智慧”

无论是“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还是“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这些句子透露出一种轻松、务实的风气。

外界普遍认为,为时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李克强总理的语言务实简洁、接地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表示,此次几乎没有开场白,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把记者会时间留给记者,这一方面是对记者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开放自信的风格。

在回答问题时,李克强总理用了很多平实却富有实践智慧的话语。比如,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他称“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在谈到两岸关系时,他表示“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

张涛甫说,整个发布会中他妙语连珠,而且很多“金句”不是引用古人所言,而是富于实践智慧,表述一方面非常精准,但又不是过度专业化,非常接地气。一些深奥的道理,通过一些故事切入,便于理解且生动有趣。

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李丹丹 实习生 范小洁

 
[责任编辑:张太岭] 标签:李克强 记者会 治国策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