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95岁济南老人亲历南京大屠杀 曾是拉贝难民所少女义工

2014年03月05日 15:11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江丹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95岁济南老人亲历南京大屠杀

95岁的徐淑珍,已很难记起曾经的义工经历。记者江丹 摄

当时难民所里救助人员与被救助难民合影。二排左二为徐淑珍,左三为徐淑德,左五为陈文书。 记者江丹翻拍

□济南时报记者 江丹

近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12月13日被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济南民族大街一栋老旧的宿舍楼里,便居住着一位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95岁的徐淑珍。这位已经在济南定居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曾在当时的金陵中学难民所担当义工,救助同胞,亲历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伤痛。

1937年,难民所里的少女义工

1937年12月12日傍晚,弹雨炮海,火没南京城。是夜,18岁的徐淑珍跟着母亲和20岁的姐姐徐淑德,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弟弟,奔向金陵中学难民所。但是,等小脚的母亲带着这四个孩子一路惊惧恐慌地赶到时,难民所已经满员关闭。看门的老头儿见这娘五个可怜,开门放他们进去了。

难民所为外籍人士所建。日军威胁侵占南京期间,居住在当地的外籍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作为国际救济机构,并推选德国人约翰·拉贝为委员会主席。中国人对拉贝并不陌生,尤其是在2009年电影《拉贝日记》上映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并了解这位曾经救助南京难民的外国人。他还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业务的负责人,其所曾供职的公司也是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公开资料显示,拉贝所负责的这一国际救济机构,下设25个难民收容所,金陵中学便是其中之一。南京城被攻打的那天,无数难民跟徐淑珍一家一样,涌向这里。

进入难民所第二天,徐淑珍便跟着姐姐徐淑德成为那里的护士,帮忙救护伤员。得益于之前的家庭条件和学校教育,徐淑德曾经在诊所里做过护士,徐淑珍也曾上过高小,在当时,她们算是有文化的人,便在难民所里做起义工,帮助伤员换药,“洗洗弄弄”。

1953年,追随丈夫定居济南

徐淑珍的儿子薛平南曾经看过相关资料,据其介绍,当时躲进难民所的,除了南京的老百姓,还有未能撤退出南京城的国军伤员。因为是国际救济机构,日军无法进去搜查,便向德国施压。迫于日本的压力,德国方面最终将拉贝调离。1938年2月,“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迫解散,难民所之后也就随之解散了。

徐淑德嫁给了同在难民所服务过的陈文书。陈文书英语相当好,做过拉贝的秘书,而且是当时难民所的管家,负责出去买粮食、与外面交涉等。徐淑珍离开难民所后,到了南京市卫生防疫站,成为那里的一名实习生,并嫁给了后来的丈夫,再后来便回到丈夫的老家无锡,中间又去过蚌埠、徐州等地。1953年,因为丈夫的工作调至济南,徐淑珍也一路追随至此定居,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离开。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95岁高龄的徐淑珍,已经没有心思和精力关注这些了。这位老人想要听清来访者的大声喊话都很困难,关于过去经历的那些记忆,也被时间慢慢带走,再也找不回来。

沉默半生,记忆被岁月侵蚀

2月28日下午,徐淑珍安静地坐在床沿上,自己不说话,也听不到别人说话。看到记者凑上前去打招呼,老人扭过头,让自己的一只耳朵朝向记者,试图听清到底说了些什么,最后只能再扭回头,抱歉地冲记者摆摆手,表示自己听不见。

定居济南后,徐淑珍成了一名家庭妇女,一直没有工作,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她很少向子女提及金陵中学难民所的义工经历,偶尔被问到,才会念叨几句。

随后的岁月里,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那段经历更是不敢说出口。直到2013年,徐淑德的儿子搜集父母生前的资料,来济南见到徐淑珍,这段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往事才经媒体报道,为外人所知。

2013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来济南探望老人。后来,该馆出具意见书,认定徐淑珍老人为南京大屠杀的救助者、见证者。

三女儿薛英华大声问母亲,当年逃到金陵中学时住在哪儿。老人困难地想了一会儿,“忘记了”。跟女儿和儿子地道的济南话不一样,虽然只有三个字,依然能听得出来自南京的故土乡音。“去年,老人还能记得当时逃到难民所时是住在楼上。”薛英华说。但即使是在去年,第一次有媒体采访时,老人关于那段经历的记忆也已经断断续续,模糊记得当时逃到难民所后,跟着大伙住在楼上。更早之前的那几年,徐淑珍还能记得拉贝、当地的豆菜桥,记得跟着姐姐在难民所里为伤员包扎,记得难民所外面的惨状。

从去年至今,也有后来的记者要求采访老人,希望老人能够讲讲当年在金陵中学难民所里的生活细节,但是,那段记忆已经一去不返。太晚了,在老人身体、记忆力尚可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位照顾了一辈子儿女的家庭妇女,还曾有过那么一段特殊的经历。

记者要给老人拍张照片,薛英华大声地告诉母亲,请她笑一笑。老人很听话,乖乖地看着镜头,最后还忍不住往前倾身,好奇不断闪动的镜头,脸上带着天真。在当年的苦难里,少女徐淑珍是否也曾流露过这样的天真。或许,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关于往事的某个镜头也会在老人的眼前浮现。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难民所 南京大屠杀 老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