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年看过的鲁剧:83版潘金莲最个性
原标题:盘点那些年看过的鲁剧:83版《武松》金莲“有性格”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真相力量》报道,如今,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据统计,我国的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超级大国。而在海量的电视剧作品中,带有浓郁山东特色的“鲁剧”可谓独树一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初的《大染坊》、《闯关东》、《铁道游击队》,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征服了广大电视观众,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那么,鲁剧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鲁剧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回顾鲁剧的辉煌历程。
电视台无米下锅转而尝试自制剧
鲁剧成“先锋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由此拉开了国产电视连续剧发展的序幕。然而由于生产能力的极度匮乏,那时的电视节目逐渐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观众需求,电视台无米下锅的窘境异常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建议,有条件的各地电视台可以尝试制作自己的电视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剧应运而生。
“当时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可以说是先行者,不过当时鲁剧已经有了很多基础,比如话剧,以及一些专业的人才,为电视剧的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于70年代末就开始了电视剧的创作,是中国最早生产电视剧的单位之一,相应的,鲁剧就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先锋队。”
《武松》初登荧幕, 成为时代经典影像
1983年,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全国的电视荧幕,这部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水浒传》改编的8集电视连续剧一经推出,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出现了万人空巷看武松的轰动场面。而剧中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等精彩片段,更成为那个时代的电视观众记忆中无法磨灭的永恒经典。
虽然这并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国产电视剧,但1983年的《武松》无疑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的经典作品。武松作为山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英雄,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都家喻户晓,由山东电视台创作这部人物剧可谓当仁不让,而精良的制作也让这部作品成为鲁剧的奠基之作。
作为脱胎于经典的电视剧作品,《武松》在剧本改编技巧上堪称典范。武松的主要事迹源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过在这部反映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中,武松只是众多梁山好汉中的一员,虽然作品正面塑造了他武功盖世、急侠好义的英雄形象,但也刻画了他情绪冲动滥杀无辜的一面。如果完全依据原著进行人物演绎,显然不容易得到更加平民化的电视观众的认同。考虑到了一点,电视剧《武松》的创作者吸取了小说《武松传》和民间评书作品的许多情节,对原著情节进行了成功的扩充和改编。在电视剧中,武松每一次杀人复仇的行动都有了合情合理的情感铺垫,武松匡扶正义侠肝义胆的性格由此更加凸显,也让观众对主人公有了更多的认可度。
代表着希望和正义的主人公一次次地战胜邪恶的对手,是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潜意识的期待,然而,如何使得剧中的好人可感坏人可信,却真正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在原著小说中,潘金莲这一角色无疑极富争议性,而《武松》对这一人物的处理上,体现出创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
开创性塑造剧中人物:潘金莲“有性格”
在这部电视剧中,潘金莲既不是传统概念上的纯粹淫妇,也不是后来被过度“人性化”塑造成的无辜妇女,她有风情也有主见,有着细腻的言语也有着邪恶的内心,让观众痛恨的同时也不免心生同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处理可谓石破天惊。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