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主持人谈采访习近平经历:在他眼里看到思想的光芒
原标题:俄金牌主持布里廖夫:采访习近平主席是生涯顶峰(图)
俄金牌主持布里廖夫
习近平主席接受布里廖夫采访
谢尔盖·布里廖夫1971年出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童年在莫斯科、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度过,大学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他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金牌电视节目主持人,曾长期担任俄罗斯电视台新闻节目播音员,后来主持时政访谈节目《星斯六新闻》,每周六黄金时段播出,专门采访俄罗斯和国外政要名流,以反应机敏和问题犀利著称。他也是唯一一位采访过俄美总统(普京、梅德韦杰夫、小布什和奥巴马)的俄罗斯记者。
布里廖夫还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任著名智库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时兼任俄国家电视公司俄罗斯电视台副台长。
据新华网
中国人对采访习近平主席的俄罗斯主持人谢尔盖·布里廖夫还比较陌生,但在俄罗斯,他是家喻户晓的金牌主持人。
对习主席的专访长达40多分钟
布里廖夫是目前唯一一个采访过俄美总统(普京、梅德韦杰夫、奥巴马和小布什)的俄罗斯记者。在他的采访对象名单上,仅各国总统和总理(首相),就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字:内塔尼亚胡(以色列总理)、布莱尔(英国前首相)、查韦斯(委内瑞拉前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叙利亚总统)、米歇尔·巴奇莱特(智利总统)……
布里廖夫1995年来到了现在的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工作,其间曾经被派驻伦敦6年。布里廖夫2008年开始主持《周六晚新闻》栏目,这档节目在每周六晚黄金时段播出,特色就是重磅人物的独家专访和深度报道。
曾专访过多位国际政要的布里廖夫表示,对习主席的专访长达40多分钟,时长打破了他以往采访其他国家政要的纪录。通过45分钟的专访,布里廖夫认为,习主席不仅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和胸襟开阔的领导人,同时他对俄罗斯文化还有着深刻的了解。
“习主席对专访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在专访中,他运用大量对俄罗斯观众来讲很好理解的话语,并引经据典。习主席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厚了解,既拉近了与俄罗斯观众的距离,也让人体会到习主席对俄罗斯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谈及对习近平的印象,布里廖夫说,习近平是富有魅力、非常坦诚的领导人。
“我原本以为他会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一个领导着十几亿人的国家元首是高高在上、不好接近的。”布里廖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与习近平主席的面对面交流使他改变了对中国领导人原本的印象,“但在交流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富有魅力的人。我觉得作为一国领导人,他也相当开放坦诚,我特别喜欢他的眼睛,在他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思想的光芒。”他表示,采访习主席是他电视主持人生涯的一个顶峰。
曾尖锐对话奥巴马
尽管采访的对象通常是一国首脑,但布里廖夫也不会回避问题。
2010年,他得到了专访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机会。当时美俄之间就领养儿童爆发了“冷战”。
在访问的最后,布里廖夫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我很幸运能够和总统面对面,但是我仍然要问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17名被收养的俄罗斯儿童在美国死去……美国应该做些什么?”
问题虽然很尖锐,但布里廖夫的提问也很有技巧,他在提问的同时,也不忘指出,美国领养俄罗斯儿童的家庭很多,虐童的比例很小,而且俄罗斯也有很多虐童的案例,好在面子上令奥巴马不至于太过“尴尬”。这样一来,既给奥巴马台阶下,又达到了自己提问的目的。
本稿撰文本报记者胡永兰
采访习近平实录节选
布里廖夫: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快一年了,领导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您的感受是什么?您个人有哪些爱好?最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习近平: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谈到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说到体育活动,我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游泳我四五岁就学会了。我还喜欢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武术等运动。冰雪项目中,我爱看冰球、速滑、花样滑冰、雪地技巧。特别是冰球,这项运动不仅需要个人力量和技巧,也需要团队配合和协作,是很好的运动。
采访政要是个技术活
促成对政要的采访通常需要很多时间,媒体的影响力以及采访者本身的风格和实力都会是政要是否接受采访的考量因素。
在BBC、CNN、半岛电视台等媒体有过丰富从业经验的大卫·布鲁尔看来,采访政要需要一种艺术。采访者需要明白,接受采访的政要,通常都有一个预先写好的脚本,不允许他们随意发挥。
布鲁尔为采访政要的记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是要谨记“采访是为了观众的利益”。布鲁尔说,采访者应该记住,采访是为了揭示信息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聪明或者去赢得一场战斗。”
在采访技巧上,布鲁尔说,政要很容易会将事情复杂化,而你要做的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反复问直到得到明确的答案,并建议不要将最重要的问题留到最后,以免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机会问出。
拷问式采访难再现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世界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普遍加强。领导人们也不再“独坐深闺”,相反会借助世界知名媒体的影响力,来传递自己的“情意”。如布里廖夫一样依托所在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去采访国际政要,尽管依旧不易,但已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2014年1月,“硬汉”普京接受了BBC主持人安德鲁·马尔的采访,并坦率地提到了俄罗斯反对同性恋宣传的政策,普京说自己不是一个“偏见的人”,会和俄罗斯的同性恋活动家进行对话。
2012年,缅甸新任总统吴登盛将第一次国外媒体采访机会给了《华盛顿邮报》的拉里·韦茅斯。后者是该报的资深编辑,贝·布托、卡尔扎伊、查韦斯、卡扎菲、穆沙拉夫、萨达姆、内贾德,都曾是她的访谈对象。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