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编反腐手册:得高分离腐败就不远
原标题:南京大学教授编反腐手册:得高分离腐败就不远
狄小华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犯罪控制与预防研究所所长
梅琨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你对当官或升官的渴望如何?你对婚外情的渴望如何?你认同只要没造成单位实际损失收礼就不构成犯罪吗……”这是一本名为《公职人员职业风险、自我认知、评估和调适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里的问题。
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将陆续收到这份特别的手册,用于自评,并不上交测评结果。
这也是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鼓楼区纪委、检察院联合进行的课题研究,希望能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预防职务犯罪。
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从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方面设计了34道与腐败相关问题,测试官员的认同度,认同度从低到高分5档,分别计1到5分,得分越高意味着腐败的风险越大。
除了测试,手册还解读了职务犯罪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控制风险的方法。
消息一出,即遭遇了舆论对手册问题设计直白、实际作用和研究经费的质疑。
手册制定者对新京报记者称,“反腐手册”意在教育,打击腐败需要制度力量。
问卷调查200多名职务犯罪者
新京报:作为手册的编著者,你做过哪些调研?
狄小华:我是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调研的,带着人前后跑了4、5个监狱,访问了47名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又对200多名职务犯罪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一份职务犯罪的心理调查报告,再根据这份报告形成了这本手册。
新京报:怎么找到这些人?怎么能保证他们谈的都是真心话?
狄小华:确实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人;二是对方愿意谈。前者是鼓楼区检察院做了很多协调工作,二是我发现也有人不愿意谈,比如我接触到4个因行贿被抓的人,两个不愿谈,当然也有配合程度很高的。
新京报:为什么有人配合程度高?
狄小华:一种是服刑以后,他觉得自己有冤屈:“我就收了一点儿,怎么没抓别人,抓我了?”还有一种是,他希望能向我们证实,他本质上并不坏,而是面临的诱惑多。
新京报:访谈中你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
狄小华:从他们第一次违法,到最后一次,每一个节点是怎样的,现在的感受,怎么看待自己的犯罪,我都会细化问。
婚外情问题贴近实际情况
新京报:手册中总结了一些贪腐官员的共性,这也是访谈获得的内容吗?
狄小华:是的,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贪官,有很多相似的成长经历,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而七八十年代的,则在顺境中成长,可能腐败的胆子更大。某种犯罪带有时代的痕迹,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怎么跳出人生怪圈,对我们预防犯罪也可参考。
新京报:访谈中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后来也应用到了手册制定中?
狄小华:我访问了一个管理河道湖泊的官员。早期因为财政保障不到位,好多钱要自筹,他将水面外包,通过自己的关系帮承包人找市场。后来承包人挣钱多了,就送了栋别墅给他表示感谢,但还没装修好就出事了。他现在还有想法,觉得贪官是损公肥私,他只是肥了私,并没有损公,怎么就成了贪官入了狱?很多人在这些认知上都不清晰,这也是我们手册里会自测和教你防范的地方。
新京报:手册中有些题目太直白,比如是否渴望婚外情,答案能作为是否贪腐的标准吗?
狄小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我们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职务犯罪罪犯确实面临这种诱惑,他就是这么想的;也给自测者看,你是什么想法,发展到哪种程度。这是非常贴近实际情况的。既然是自评,就不需要隐晦表达。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拿这套题去让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做,来检验这些测试题的合理性?
狄小华:这个我们也想过,看这些行为是不是职务犯罪典型的反应,然后再来改题目。但服刑人员往往因为脱离了官员的位子,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去做这些题,可能他的答案和为官时并不一样了。所以,就难以来检测合理性了。
整体高风险意味犯罪逼近
新京报:单看这些自测得分,能真实反映出是否有贪腐的风险吗?
狄小华:这个测试是一个整体,只有当各项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才能说明答题人已经实施过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并不能只看单项得分。
新京报:既然是自测,不统计结果,怎么能反映手册的教育效果呢?
狄小华:不需要知道有没有效果。题目是让做题人自己去看,进行评价教育,不是用来了解他们是不是存在贪腐行为的。人是趋利避害的,怎么可能直截了当告诉你我腐败了,这是一种误读。
新京报:那以什么为基准评价手册效果?
狄小华:这不是标准的测试,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准确地说,这个册子要达到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估,难;但作为自身的评估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若是要让一个机构通过这个册子来了解一个人的想法,这是胡扯的。
新京报:你觉得这个手册对反腐能起到实际作用吗?
狄小华:其实制度才是反腐最重要的东西。但制度怎么深入人心,让执法者严格执行,司法者严格司法,守法者严格守法?这需要心理学来帮助。制度老沉不下去,也没用。
此前媒体报道只关注了手册里的自我评估题,忽略了其他部分。我觉得一个完整的手册,科学性在于遵循了实证研究;自我评估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心理测量,它只是满足现实教育的需要。
新京报:现在这本手册的反馈如何?
狄小华:一个是手册出来后,公务员跟我交流,说我这本书讲得好,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另一个是非公职人员看了之后,也跟我表达这本小册子不错,这表示它有一定的效果和现实意义。
“做题时感觉警醒”
南京鼓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梅琨:手册题目用于自我测试、评价教育
新京报:检察院为何要做这样一个课题研究?
梅琨:检察院是反腐第一线,我们办了很多案子,发现传统预防教育效果不理想。这让我们思考:这些职务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是什么?能不能从心理角度开展预防教育?因此我们和南京大学合作,历时5年,做了课题,并出了手册。前后一共花了两三万元的科研经费。
新京报:手册里题目是自测吗?结果需要上交吗?
梅琨:只是自测,如果是试卷测试,然后收上来,那发给大家做没有意义。而且自测要体现真实想法也是讲清楚的:关上房门,拉上窗帘,留下一盏台灯,自己来做,自己评价。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警醒。
新京报:目前有多少人拿到手册自测了?反馈如何?
梅琨:一共在鼓楼区发了2000本左右,主要给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总体上,大家对手册是肯定的,觉得和之前接触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不太一样,除自测内容外,手册还有心理学专家详细解读腐败的“事故多发地带”,如遭遇仕途受阻、配偶责备等,更容易腐败,避免了灌输和说教。
新京报:作为一位公职人员,你做过这套自测题吗?
梅琨:我也做过,做的时候确实感到很有警醒意义,因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所以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制度约束和内外监督是不可或缺的。我自己是检察官,应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新京报:你个人怎么看待这个自测?
梅琨:我比较认可,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结果,科学性就是它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几个人坐在一间屋子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一个噱头。但它还不是很完善,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 相关新闻
《手册》自我评估部分题目节选
职务犯罪心理的特征因素评估
不认同(1分)中立(2分)认同(3分)很认同(4分)非常认同(5分)
●法不责众,周围人腐败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
●过去收或送礼都没事,现在也没事
●抓到的毕竟是少数,自己难得收礼不会有事
●是多年的老关系送的礼,他不可能出卖自己
●我被领导所器重,自己若有问题领导会保的
●在司法机关有铁关系,即使有问题也不怕
●都是以合法形式拿的别人给的好处,肯定没事
●即使被查,只要自己硬扛也不会有事
低风险每题的得分都低于3分;
中风险有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或每一个问题的得分介于3-4分;
高风险任一题得分为5分,犯罪风险还随着得5分数量而提高。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