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作家为何难上富豪榜
原标题:纯文学作家为何难上富豪榜?
在2013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之后,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前十位作家富豪中,只有一位纯文学作家莫言,因为他在去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历年的作家富豪榜中,我们能够看到,第一次发布的榜单前十位中,传统的纯文学作家有五席,占据半壁江山;而到2007年发榜时,这个数字降低到了四席;到2008年发榜的时候,前10位中已无一位传统文学作家,他们跌出了前10位。再往后,传统作家偶有闪现,却难成气候。富豪榜是以作家版税计算的,上不了富豪榜,说明传统作家的作品销量大不如前。为什么传统作家上榜这么难?听听作家们和读者怎么说。
作家发言
纯文学内涵已经渗透进每种类型的书籍中
李骏虎:(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有《五福临门》《前面就是麦季》,其中《前面就是麦季》获鲁迅文学奖)
虽然说纯文学作家上榜少,但我觉得文学的内涵已经渗透进每一种类型化的书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职场小说,或者是青春小说,都有很多作家在进行类型化的写作。为什么有的作家很受认可,排行榜上也能体现,为什么有的作家著作等身却鲜有耳闻?因为每一位作家作品的文学品质是有区别的。就拿咱们山西作家笛安来说,郭敬明公司签了很多作家,为什么笛安非常醒目?是因为她的文学造诣决定了她的发展。其实网络小说也好,青春小说也好,去掉题材这个外壳,拼的还是文学造诣、文学内涵。
所以说,纯文学的内涵会在任何一种类型的书籍上得以体现,不会消失。
检验好作品该交给时间和历史去评判
鲁顺民:(《山西文学》主编,作品有《送84位烈士回家》《王家岭的诉说》等,其中《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获赵树理文学奖)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很多元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有些狭窄,难以概括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类型书籍。作家富豪排行榜只说明了作品的销量,而无法说明某位作家的真正成就。市场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很多特殊因素都会导致市场的波动,而导致作家收入的波动,这个波动对作家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
检验好作品不能靠一个排行榜,而应该交给时间、交给历史去评判。在我们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很多作家,比如说张恨水,在他的时代,作品非常畅销,但是经过时间检验之后,发现他的作品价值和畅销程度是不成正比的。而有很多作家,一时寂寞,但是流芳百世。所以一些比较纯粹的作家上不了榜,也不是一件坏事。
文学是寂寞的事业是对思想和精神的安抚
葛水平:(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有《甩鞭》《地气》《天殇》《喊山》等,其中《喊山》获鲁迅文学奖)
在这个时代,作家的收入其实很有限,稿费相比其他行业工资来说,挺可怜的。一个南方的工薪阶层,很多时候都会比上榜作家的工资高。在这种大形势下,纯文学作家上榜难,其实是很寻常的一件事。
但是在我看来,文学就是寂寞的事业,是对一个人思想和精神的安抚。我也好,很多作家也好,都是因为喜欢,才开始写作,而不是因为它能赚多少钱。如果用赚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作家的水平,我想这个作家会很受伤。如果用富豪榜来标榜一个作家的价值,我想他也会很受伤。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他会很享受文学,很享受寂寞。所以纯文学作家上榜难,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也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阅读背景
那些曾经的作家富豪
写作是不是个挣钱的事儿?这在大多数作家眼里,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职业来讲,付出和回报还是得衡量一下。
任何一个职业,做到高水平的话,收入肯定是丰厚的,写作也不例外。那些能写出脍炙人口作品的作家,堪称富豪。19世纪的法国作家大仲马,写过包括《基督山伯爵》的一系列作品,被人称为“通俗小说之王”,所得稿酬令同时期的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等望尘莫及。他曾经想建造一座“基督山城堡”,设计师告诉他得花20万法郎,他豪气地说,但愿再多一点儿。
大仲马算是两个世纪前的古人了。现代作家不遑多让。有一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统计世界上最有钱的十位艺术家,写了《侏罗纪公园》的迈克尔·克里奇顿以1.02亿美元位列第四,而那是他1996、1997两年的稿费。而英国女作家J.K。罗琳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几年间挣得6亿英镑,成为比英女王更有钱的富豪。
中国作家自然没那么有钱,但也有过自己的幸福时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们的稿酬标准是千字两元。这个“元”是银元。当时下个非常好的馆子,大概也就一元。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作家,写个三五万字,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那些有名望的作家稿酬要远远高于此,如鲁迅先生,拿的是千字六元的顶级稿酬,在上海十年间,据统计他的稿费是6万元。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因为作品更受欢迎,曾拿过千字8元。他在北京曾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一座大宅子,坊间传说,张恨水买了一座王府。现代作家,即或拿到两三千万元,有谁敢打北京四合院的主意呢?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特殊的形势,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实行的是低稿酬甚至是零稿酬的政策,作家才成为一个清贫的职业(和众多的脑力工作者碰到的情况一样)。改革开放以后,稿费标准逐步提高,虽然和国外发达国家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是能在作家富豪榜上看到千万级的数字,屡屡上榜的郭敬明、郑渊洁、韩寒等成为社会衡量写作职业的一个参考。
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著作权概念的更一步深入人心,许多出版人也敢拍出大价钱争抢有号召力作家的作品。比如路金波买下易中天36卷《中华史》的版权,豪言一共要卖一亿册,虽然双方并未透露具体数字,但几乎可以预测,5年内,作家富豪榜将会出现第一个亿级的作家。
当然,这仅仅是特例,郭敬明等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写作是不是能挣钱,能成为富豪,还得看塔的底座是什么样的。去年陕西一位相当不错的女作家周瑄璞发微博,说她一年写作25万字,稿费一共24000多。这就是大多数作家面临的窘境。在中国,想当富豪,去写作也许是最不靠谱的选择。(记者 李遇)
读者发言
因为人红,所以书热
徐赟(大学讲师,34岁):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因为写书的人太多了?在今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很多人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比如说咱们山西籍作家柴静,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位主持人,还有孟非、乐嘉都分了一杯羹。另外,还有一些作家不仅仅是作品吸人眼球,本身的知名度也导致了作品热卖。他们不是我们理解范畴中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却受到大众欢迎,因为大众对他们更加熟悉。
功利阅读说明纯文学作品不好卖
张晓颖(杂志编辑,31岁):我觉得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我还感觉到身边人的阅读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基本上是需要放松或者是需要补充某种知识才阅读。于是就出现了榜单上面的情况,卖得好的书都是有某种现实意义的。在一些人看来,书是“工具”。在各个书店,最畅销的书籍永远是励志类的人物传记,比如说《乔布斯传》《穆里尼奥传》。大量读者也喜欢购买一些实用类的书籍,比如理财类书籍、外语词典或者食谱。人们更喜欢阅读一些已经成型的思想,“听”《郎咸平说》等等。其实功利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也导致传统作家的纯文学作品不好卖。
书卖得不好,说明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闫睿(公务员,29岁):我不太同意你俩的意见,书卖得不好还是写得不够好。不,也不能说写得不够好,而是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纯文学就一定要让人看不懂吗?纯文学就一定让人看了不放松吗?我看不见得。目前的一些纯文学作品,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无法搔到读者的痒点,也就无法引起读者的认同。
买书的人冲着作者知名度
一蓝(教师,39岁):其实这些原因都有。说一件事情,我去年在书店里逛时,发现了一件事。当时正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很多人去书店买莫言的《蛙》。店员告知,《蛙》已经卖完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余华、苏童的作品。但是基本上没买到《蛙》的人都会失望而去,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买书的人还是冲着作者的知名度和时事热点去买的,而不是真正冲着文学去买的。余华和苏童的作品都值得一读,却无人选择。(记者 康少琼)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