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中国不再是欧洲“投资新手” 英国既期待又恐慌

2013年12月04日 07:10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中国不再是欧洲“投资新手” 英国既期待又恐慌

“卡梅伦首相和伦敦出租车相遇上海。”这是英国驻华使馆3日发出的一条微博,记录的是中国汽车企业投资英国的“成功案例”。与出租车相比,英国首相在访华期间谈到的核电、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才是英国更想从中国拿到的大单。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还是一个新手,但这个“新手”让英国人既期待又恐慌,有人批卡梅伦“讨好中国”,有人担心急需资本的西方国家政府或企业患上“中国热病”。这种复杂的情绪,在美国、德国等崇尚“价值观外交”的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着400年自由贸易传统的国家,英国能否“登高望远,超越国情、制度和价值观差异”规划好中英关系的未来,不仅是今后中英两国交往的一大看点,也可以给慢慢走出危机的其他西方国家做个参考。

对中国投资既期待又恐慌

英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微博中还写道:英国首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交流了伦敦出租车未来的发展,作为英国文化标志之一的伦敦出租车,在上海也有生产,“吉利汽车是中国投资英国知名公司的成功案例”。这只是卡梅伦在中国访问的一个小花絮。访华期间,他多次表示,中国扩大内需,对英国是巨大商机,欢迎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基础设施、核电等领域,愿向中方介绍英国拟建设的高铁项目。与卡梅伦一样期待中国投资的人还有不少。据伦敦《标准晚报》报道,伦敦市长鲍里斯和财政大臣奥斯本在10月份访华期间,都告诉英国人不要对中国企业投资伦敦的基础设施有什么担心。鲍里斯还说,阻挠重大的外国投资者投资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是愚蠢的。奥斯本则表示,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是威胁而是巨大的机会,是正面、积极的事情。报道说,中国已在泰晤士水务公司、希斯罗机场、房产开发公司等都占有重大股权,甚至有英国官员建议中国可以参与英国核电站的修建。

与此同时,针对卡梅伦对华新政的批评和担忧从他访华前夕就开始蔓延,直到他在北京、上海期间仍有英国媒体担心“英国为拿中国的钱而丢了灵魂”。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人指责英国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放软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的立场,甚至质疑一些可能为大项目提供资金的外资集团的可信度。急需资本的西方国家政府或企业,还被一些商业精英形容为可能患上“中国热病”。这些言论早就提高了英国对中国企业和投资的警惕。今年6月,英国议会情报与安全委员会提出,英国政府在没有充分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听任华为成为英国电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做法会导致英国可能受到“网络攻击”和“政府资助的间谍活动”的威胁。因此,英国政府7月决定对华为在英国的网络安全评估中心进行审查。

对华投资的担忧和警惕也受到英国国内的质疑。在卡梅伦访华率领的大型经贸代表团中,多数是中小企业代表。在英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被看成是经济复苏的关键。《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采访了英国诺福克郡一个生产冰淇淋的家族企业,60岁的老板托比抱怨政府无所作为,非常希望能有中国人来投资自己的家族品牌。英格兰雷丁市地方议员托马斯告诉记者,相比伦敦能获得很多来自美国、中东的投资,英国大多数城市想长期获得外资并不容易。托马斯说,或许只有一些国会议员担心庞大的中资涌入,对很多地方政府官员来说,他们没有理由拒绝中国的投资。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卡梅伦来中国前,欧盟内部就有人放话说,“你不光是促销员,你还是个政治家”。但卡梅伦此次率超大代表团访华,证明英国对华价值观外交已让位于经贸合作和互惠共赢。丁纯说,实际上不光是英国,欧洲国家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德国的默克尔、法国的萨科齐曾因见达赖冷了对华关系,而恰恰每一次对华关系回归的动力都是经济。事实一再证明,对于没有根本战略冲突的中欧两方,经济是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经贸基石可以摆正价值观外交

英国《每日电讯报》今年2月公布的一项由中国欧盟商会、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和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研究的报告显示,英国在吸引中国投资上落后于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这项基于对74家在欧盟投资的中国企业的研究表明,过去10年有3/4的中国投资遭遇困境,这主要和官僚作风以及高昂的成本有关。伦敦经济政策研究所学者艾默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英国,一些不欢迎中国投资的人认为,中国尽管经济实力超过了英国,但人均收入甚至还不如中亚的土库曼斯坦,中国应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艾默特认为,欧洲国家应更多“刺激”中国投资者,帮助自己解决危机,不应让保护主义回潮。

英国《经济学家》前不久刊文援引美国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公布的一组数据:自2005年起,尽管中国向美国投资超过500亿美元,但还不到美国外来投资总量的2%,相反,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潜在交易因政治反对派和监管机构设置的障碍而告吹。文章认为,如果东道国能更好客一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更大。在西方,中国直接投资往往被怀疑由国有企业主导,而这些国有企业被视为市场竞争的威胁,有些时候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东道国的疑虑可能会逐渐消退。实际上,中国投资者还有其他选择,与其在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的西方国家消耗时间和精力,不如转向那些急切盼望投资的拉美、亚洲和非洲国家。

丁纯认为,英国内部以及欧盟内部有反华和恐华的声音,这非常正常,不少人是欧洲中心主义,不仅对中国,当年面对经济崛起的日本也是如此,优越感和酸溜溜并存,以民主卫士自居的声音始终存在。但相信随着经贸的发展、全球化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会认识到这种外交并无出路,只会让其他国家捷足先登,在扩大对华交往的过程中获利。其实现在的情况是欧洲国家争先恐后与中国交好,显示当政者对形势的认识很清楚。丁纯说:“欧债危机在慢慢过去,但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欧洲国家日子好过了,在所谓价值观外交上有所回摆也很正常,我们也要适应这个常态,相信有了经贸这个基石,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即便暂时偏过去,也迟早会偏过来。”

英国保守党前党魁霍华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保守党内部在一些政策上有分歧,但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拥有庞大的市场。霍华德认为,英中合作始终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代表保守党利益的卡梅伦首相应该在任期内积极推动这一进程。伦敦议会议员候选人默林·艾默生很欣赏中国企业家做事态度,他呼吁英国不要对中国投资顾虑太多。艾默生认为,英国国内对中国投资物业、技术公司和公用事业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投资除寻求可观的回报外,还有其他目的。艾默生说,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他们很可能希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伦敦,“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的振兴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总的来讲,在发达国家中,英国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英国是有400年自由贸易传统的国家,对进口商品和投资比别的国家还是开放很多。他认为,英国和美国一样,对中国有一些防范,但它现在已开始跟中国谈核电站建设,对华为也开放了,这跟美国很不一样。所以跟英国人打交道,要有点耐心,即便暂时“碰些钉子”,相信也不用太长时间就可有所收获。

“投资新手”正逐渐被看好

“中国离购买整个世界还很远。”《经济学家》今年初曾这样评论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认为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还是一个新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瑞·布朗12月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海外投资都相对比较新,所以情况往往因为是新手而引起关注,而并非人们要怀疑中国公司。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英国的大规模投资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没有真正的业绩记录。有人质疑中国投资者是否能在他们从没有工作过的地方轻松经营。布朗说:“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5年之内,中国企业能做得更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主任卡尔·萨望的研究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国外的经营环境和国内差距很大,特别是国外监管环境更为严格。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很热情,主要涉及敏感行业、国内优秀企业的并购,或者并购者是中国的国有企业。

目前,对中国投资的客观报道在德国越来越多。德国《世界报》今年4月曾议论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额创造了历史新高,这对欧洲的工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无需为此担心。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最多的北威州今年将“最佳投资奖”颁给中国徐工集团。北威州经济部部长杜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希望还能引进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北威州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我们还需要营造更好的欢迎氛围,有时我能感受到一些市民对中国投资趋于保守,因为中国的优势和强大有时会让当地人感到担心。”杜因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更好地消除人们的这种担心。

华为德国公司CEO程戟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西方舆论对华为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华为的中国背景,对中国有看法。德籍员工宋可滕告诉记者,华为公司很受德国年轻人的欢迎。然而,一些德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在思维方式上僵化,对华为的质疑完全没有根据,更多是带着政治色彩。程戟表示,华为对这些质疑也充分理解,对于海外的高科技公司,民众容易不信任,不放心。华为能做的就是保证产品在技术上过硬,不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那就说不清楚了,只要不出现技术和质量问题,那么怀疑和谣言自然会慢慢平息。

欧洲企业对中国投资的认可同样重要。中国上海缝纫机企业上工申贝属于较早在德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被收购的是找不到投资者、濒临破产的德国不莱梅缝纫机企业DA公司。收购8年,DA公司发展良好。公司董事长迪特里希·艾克霍夫对上工申贝的投资十分感激,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上工申贝的战略性投资,DA公司很难渡过2009年的危机走到今天。这是中国投资德国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种战略性合作是任何一家欧洲投资或者美国风险投资都做不到的。”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新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欧洲中心主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