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艺节文化视点:《牡丹亭》等传统艺术如何赢回百姓心?
原标题:十艺节文化视点:传统艺术如何赢回百姓心?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8日电(记者 陈灏 滕军伟) 在此间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牡丹亭》《梅兰芳》《雷雨》等传统优秀剧目先后与观众见面。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热门剧目火爆的同时,场内热场外冷的现象仍然存在。专家认为,传统艺术要赢回百姓心,还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多下功夫,让节目更接地气。
部分剧目受到热捧
十艺节期间,一批传统艺术陆续登场,受到观众热捧。11日黄梅戏版的《雷雨》上映时,最低20元的票价就已经被“黄牛”们炒到100元以上,而且还一票难求。
在山东大学,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400多名学子前去捧场。山东大学研究生工作部老师韩笑晨告诉记者,尽管演出通知发布的时间很晚,但学生的兴致仍然不减。他说:“传统与现代、青春与古典的碰撞,学生们喜欢,对推动戏曲的发展也有好处。”
“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形式,本身就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和改进,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今年56岁的济南市民王克刚是一个京剧迷,他说:“中国戏曲高度浓缩的舞台表现形式独一无二,需要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他认为,如今虽然看戏曲的人少了,许多传统剧目生存艰难,但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并不能因此而否定。
场外冷遇依然难改
然而,场内热闹,并不代表这些剧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场外,传统戏曲仍然很“冷”,大众对于传统舞台艺术形式的认可程度仍然不高。
“理解不了,所以没什么兴趣。”在德州一家企业工作的房艳说,虽然明知中国传统艺术很美,“生、旦、净、末、丑”个个独具特色,但是无奈于自己理解不来,所以提不起兴趣。房艳自己的QQ头像就是一个萌版京剧旦角,但是她告诉记者,她曾经陪着祖母看电视里的京剧节目,但是实在听不懂,而且慢悠悠的节奏也让她实在无法忍受,半途就睡着了。
与房艳持有同样观点的人还不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昆曲、豫剧、吕剧等不同戏曲类别在语言上多少带有地方特色,同时并不通俗易懂,导致许多对戏曲缺乏基础知识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戏曲望而却步。在“十艺节”部分戏曲现场,打瞌睡、中途离场的观众同样也不少。
此外,也有人指出,目前国内演艺太少,导致传统戏曲缺乏影响力。“昆曲、苏州评弹等戏曲,在现场看和在电视上看,完全不一样。”济南市民王双说,传统戏曲演出太少,有时候想找个地方看看都找不到。她说,演出越少,在普通市民中的影响力就越小,这也导致传统戏曲陷入了年龄越来越大、戏曲越来越“冷”、越来越小众的怪圈。
传统艺术如何赢回观众?
研究传统文化的媒体人劳震宇认为,戏剧原本是大众娱乐,但现在变得越来越小众。“特别是电影、流行音乐等更加大众的娱乐方式取代了它们,选择越来越多。戏曲等艺术节奏太慢,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想让大众来关心戏曲,很难。”
劳震宇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任何艺术形式要想有“人缘”,首先要接地气,要了解观众是否喜欢和接受,这就要求剧团首先要创作出优秀的节目,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传统曲艺市场不温不火,但也不乏成功者。如刘老根大舞台、德云社分别在二人转和相声上一枝独秀,究其原因,是其节目迎合了当下多数观众对轻松生活的需求。
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的十艺节演艺产品交易会上,国内外演艺产品成交超过9亿元,是上一届的5倍,许多传统舞台剧目和演出团体获得了大笔订单。
记者在本届艺术节上采访发现,部分传统戏曲也对自身表现形式进行了改进。黄梅戏版的《雷雨》、杂技版的《聊斋遗梦》、昆曲版的《红楼梦》……这些在传统中融会创新的做法,使得中国艺术的魅力更加迷人,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追捧。
“杂技不是没有市场,用心加创新就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创作出《聊斋遗梦》的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说。他的这句话在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上也同样适用。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