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油品质量升级将地炼企业逼上绝路 改造装置需上亿

2013年10月12日 07:15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郑重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山东地炼深陷绝境 受困油品升级巨额资金难题

“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能等。”10月10日下午,来自山东省潍坊市一家炼油厂的李老板走出山东省政府的大门,叹了口气,他节后这几天一直在济南相关部门打听省里会不会有相关扶持政策。

“油品质量升级这道门槛已经将我们这些地炼企业逼上了绝路。”李老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的工厂要达到国IV的油品质量,在脱硫、加氢的配套改造装置上花费至少要几十亿元,根本没钱投,假若省里没有特殊政策,只能停产了。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秦文平看来,在油品升级压力下,未来山东地炼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对于年生产量200万吨的小型炼厂,大部分是没有能力进行设备升级的,在油品升级的过渡期内,他们大多怀着侥幸心理等待观望,“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被吞并了。”

改造装置需上亿元

10月1日起,中石化开始停止采购国III标准汽油,并组织国Ⅳ标准车用汽油入库销售。按照《山东省车用成品油升级实施方案》,炼化企业必须在12月份之前生产置换升级为国Ⅳ标准汽油,否则将不允许入市销售。

制约地炼企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据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介绍,油品升级主要是加氢和脱硫装置改造换代,如果上马一套5万吨脱硫装置,需要2000万元,还不算其他费用;如果是单独加氢装置,大概要4000万元;而一套30万—50万吨制氢加氢装置,成本则在7000万元以上。如果是150万吨/年的脱硫装置,成本更是高达2亿-3亿元人民币。

宏源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部分炼厂已经能达到国IV标准,要完全升级还需要投资250亿-300亿元左右;而进一步由国四标准升级到国Ⅴ标准,国内炼厂需要再增加投资3000亿元。

“这个投入对山东大多数地炼企业来说都是很难承担的。”秦文平告诉记者, 山东大多数地炼企业的产能仅在100万-200万吨/年,其本身的造血能力就相对偏低,主要依靠向中石油、中石化提供非标成品油。尽管山东地区地炼企业的设备升级正在进行,但是进度相当缓慢,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

位于济南的济南蓝星化工厂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本报记者10月5日在现场看到,整个生产厂区空无一人。

“国庆节放假了。”蓝星化工厂销售部一位值班人员告诉记者,“夏天柴油升级国Ⅲ已经耗费严重,再无资金实力升级国IV汽油了。”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次下发的油品升级方案规定,在油品升级实施之前,山东省将为炼化企业设立一个月的油品置换期,用于企业“消化”库存国Ⅲ汽油。置换期过后,各级政府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油品,追查相应企业的责任,不符合国IV标准的汽油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按时升级国IV难几乎已经不可能。”蓝星化工厂负责人表示,蓝星目前的设备仅能勉强生产国Ⅲ汽油,想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改造升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中国达到规模的地方炼厂有100余家,有业内人士预测油品升级压力将导致一半的地炼厂倒闭。这意味着其中空出来的市场空间又将被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石油巨头占领。

“两桶油”受益油品升级

与地炼企业不同的是,“两桶油”已经提前开始了油品升级。

从10月1日起,中石化的所有炼厂都将生产国IV标准汽油,部分企业将能生产国V标准汽油。中石化还提前在上海、江苏等沿江8地市及广东6地市开始置换相当于欧V标准的汽油,其余省区则提前3个月开始置换国IV汽油。

中石油的油品升级也不落后。5月31日,中石油宣布旗下大连石化汽油质量升级项目正式投产,已具备年产400万吨国V汽油的能力,成为中石油最大的国V汽油生产基地。

“国家目前对于地炼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没有任何扶持补贴政策,巨额资金需要企业自筹,这对于省内所有地炼企业来说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李老板称,油品升级带来的成本,“两桶油”并不只靠内部消化,因为它们每年还可以获得很多国家补贴。

数据显示, 2012年“两桶油”就拿到总计122亿元的政府补助。中石油年报显示,2012年中石油营业外收入总计为115.78亿元,其中政府补助为94.06亿元。

李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地炼企业装置的改造规划仅是为了暂时满足国IV标准需求,无法像央企一样斥资百亿元兴建、改扩建覆盖整条石油产业链的一体化装置,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规模优势。

“油品升级对于炼油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新一轮的洗牌也在所难免。”长江证券分析师张月凤分析道,油品升级过程中设备、资金、技术的优势,再一次巩固了“两桶油”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及其产品定价话语权,这将使油价上涨转化为其自身利好的刺激。

不仅是升级成本难以消化,油源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地炼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有关原油进口权进一步开放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正在审批中,如果快的话,明年就有可能出台。根据当前安排,原油进口分为国营和非国营贸易两种。前者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化股份、珠海振戎以及中海油5家,进口无数量限制,后者有23家企业,“中字头”企业占半数以上,但进口量受商务部限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备原油进口资质的非国营企业中,并没有山东地炼企业的身影。

等待最后的“救命稻草”

没有原油采购配额,用于提炼的油基本上都是“三桶油”剩余的边角料,要进行油品升级困难巨大,这对地炼企业来说几乎就是“绝境”。

实际上,夹缝中生存的山东地炼迫于油品升级压力,早已经考虑另谋生路。从去年开始,有实力的山东地炼开始建立化工生产线。这种被秦文平看做是“油头化尾,油化并举”的转型方式,就是从传统的炼油为主向精细化工产业延伸,炼油、化工一起发展。

不过在李老板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目前国内石化产品市场是供小于求,但是大家都盲目跟进,未来是否产能过剩就很难说了。”在李老板看来,炼化行业已经接近“夕阳产业”,单纯的炼化只是中间环节,民营炼厂的产业生态非常脆弱,而上游的石油资源也会最终枯竭,目前从天然气的取代情况,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对比出炼化产业的没落。

相对于转型,李老板把“当地政府的扶持”看做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山东拥有全国最多的地炼企业,而我们对地方财政乃至就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在这个生死门槛上,地方政府不会见死不救的。”李老板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油品升级的大背景下,地炼企业的逐步淘汰将是一个必然而缓慢的过程。” 秦文平说道,“地方政府的‘援手’一直伴随着地炼企业的成长,但将无法阻止这种产业淘汰。”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炼厂 油品质量 卓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