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写两百余欠条游中国 为证明诚信仍在(图)
身无分文自驾100天,欠条写了222张,赊账48000多元
原标题:“我们要学会去信任陌生人”
晚报 实习生 洪音艺 记者 王煜 报道
三年前,他身无分文自驾100天,欠条写了222张,赊账48000多元,开车行驶28510公里,南到三亚,西到乌鲁木齐,北至山海关,东到黑龙江的漠河。作家刘美松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记录在最近发布对的新书《欠条》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冒险之旅,来证明我们的社会“只要诚信,信任仍在”。
人物档案
刘美松,1968年生,笔名“一回”,湖北赤壁人。 1987年至1994年间,分别在湖北蒲圻市工业学校创办“二月雪”文学社,在蒲圻市绣衣厂创办厂刊《绣花》。 1995年至1998年在深圳大公印刷有限公司营业部工作,其间有诗作发表于《诗刊》、《青年的人》等刊物。1998年至今,在深圳文博精品印刷公司工作,发表各类诗作百余篇。作品《乡下人》获《湖北日报》佳作奖。 2005年加入广东作家协会,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 三条底线:不乞讨、不打工、不要赞助
今年45岁的刘美松之所以“空手走中国”,是源于2010年4月的一次经历。那天他开车去往工厂,上了高速才发觉自己分文未带,他想这6元的过路费,是否可以与收费站工作人员沟通一下,回程时再付?说服工作取得了成效,他放下一张名片,在半小时内补交了欠款。
“这只有6元,如果是一百两百元呢,收费员还会相信我的诚信吗?”刘美松这样想。他又记起多年前的一件旧事:他在公交车上被小偷划破了裤袋,下了车,他捂住破洞,央求路边商店的售货员:我的公司就在楼上,赊条裤子给我换上吧,马上送钱下来,可好?他的大男孩般的尴尬让售货员小妹笑了,冒了自己可能要贴一百多元的风险,答应了他。
这样的经历让刘美松思考:如今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诚信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社会对诚信的关注。刘美松构思了一个方案:不带一分钱,靠打欠条游全国。他把这趟特殊的行程称之为“诚信出发: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游遍天下”。
“我说我是从深圳来的,身无分文,想把全国走一遭。我说现在为什么要找你借这个钱,我就问你相不相信我,我答应我一定会还给你,我三五天会还给你,现在就问你是不是信任我。”这是刘美松跟人借钱时,常说的一段话。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他还专门做了一个特制的欠条,这个欠条附有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复印件。刘美松挑战的核心是三点,一个是高速路费,一个是加油站,一个是住宿。他还列出了三条底线,第一不乞讨,第二不打工,第三个不要一分钱赞助。在筹备了几个月后, 2010年8月25日,他驾车出发了。
2 行程的第一天就遭遇打击
也许第一次欠6元过路费的成功,让刘美松对这次的行程过于乐观。回忆起当初的心情,刘美松笑道,“(出发前一天)我的太太非常担心,悉心地帮我准备衣服和方便面,而我的心情却像一次普通的出差一样。 ”
但行程的第一天的经历就给了刘美松当头一棒。在从深圳出发去海口的码头上,刘美松始终筹不到452元的摆渡费,“一整个下午,我求遍了路人、工作人员、警察,和他们解释我这次活动的目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我。 ”一直到夜里9点,刘美松眼看着摆渡停摆,饥饿感、恐惧感、失落感全都涌上心头。六神无主的他甚至连夜开回了出发地深圳。回到深圳后,刘美松得到了一位酒店经理的帮助,后者同意他赊账住在宾馆里,而这时已经是凌晨3点。 5点不到,还没怎么合眼的刘美松决定继续启程,这次他向经理又借到了摆渡费452元。等待了15个小时,他终于看到自己的车上贴上了“查”字。
刘美松说,这是他最困难的一次借钱经历,万事开头难,再加上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使他在一开始就想到了放弃。还有一次特别艰难的借钱过收费站的过程,让他后续几天心情一直是慌乱的,而且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莫名的那种见到收费站会害怕,因为你每天过收费站遇见的都是陌生人,你要跟他沟通,不知道他会不会让我过去。 ”但他坚持了下来,才有后来一路的故事。
3 陌生人的温暖支撑他前行
从湖北到安徽的路上,刘美松路经一个加油站。无论他怎样解释、软磨硬泡,加油站站长始终不同意借钱给他加油。决定放弃的刘美松坐在原地休息,这时站长离开了一会儿,留下了她年纪很小的孩子。 “叔叔不问你借钱,但是如果你是这里的站长,你会借钱给叔叔吗?”刘美松问起这个独自玩耍的孩子。孩子想了想,说道,“叔叔,我妈妈是肯定不会借给你钱的,但是如果我当上了这里的站长,我一定会把钱借给你。 ”
同样是在加油站,在吉林四平,刘美松认识了工作人员刘利。“当时刘利肯定是被人骗了。 ”刘美松说,他见到刘利的时候,刘利身上有一张驾驶证,是之前某位车主因交不出油钱,抵押在他那的。 “出门在外开车的人都知道,驾驶证是不能抵押给别人的,而那个人抵押驾驶证,一定是骗子。 ”于是刘美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刘利:“你看你已经被骗一次了,能不能再相信我一次,给我加220元油钱? ”起初犹豫不决的刘利最终表示,愿意在刘美松身上再“赌一次”。
在齐齐哈尔的一天,刘美松一连被5家酒店拒之门外。他开车转悠继续尝试的时候,却发现曾拒绝过他的一家酒店的经理正等在酒店门口。经理向刘美松招了个手,示意他过去。原来,在刘美松离开之后,经理心里总放不下这件事,既担心眼前这个人是骗子,可转念又一想,如果他真的需要帮助该怎么办。经过思想斗争,这位经理还是决定帮助刘美松,但是以个人的名义为他出住宿费。经理说:“作为一名酒店的经理,我没办法批准分文不带的旅客入住;但是作为个人,我决定信任他。 ”
4 222张欠条借到48000多元
行驶在川藏线上时,刘美松结识了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小伙子叫郑茂。当时郑茂的车底盘太低,根本无法行驶在川藏线上,最后他们搭上了刘美松的车。交谈中,刘美松得知他们马上要回重庆结婚,而郑茂也一再要求他出席他们的婚礼。 “我一再推辞,甚至拿出了我的行程表给他们看,我真是没空啊。 ”但是后来刘美松却乐了,原来他们的婚礼是在11月6日;而根据刘美松的行程安排,他当天正好在重庆。于是,刘美松成了婚礼当天唯一没有随礼钱的宾客,也成了这对新婚夫妻的证婚人。
在前往齐齐哈尔的路上,刘美松向大庆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借款失败。于是他找到了当地的警察站,一位叫霍良军的男人借了他钱。第二天,他继续驱车向北,途径中和收费站,工作人员霍良波又给予他帮助。刘美松发现两天的时间里,遇上的两个好人名字怎么那么像,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两个人是亲兄弟!
虽然有这样的趣事,但一路更多是艰辛、状态不断,“吃方便面吃到吐,嘴巴溃烂,中途瘦了20多斤,整个路上经常没有吃的。 ”不过,最为挑战的还是向人们借钱。每打一张欠条,他就赶紧通知家里的妻子,通过银行在三天之内把钱还给别人。当他结束这100天的旅程时,走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共打了222张欠条,总共借到了48272.5元。
刘美松形容这100天,“像极了股市的动荡,忽高忽低,每一次极度的失望之后是希望的临近;每一次小小得意,可能又会是失望的来临。”而正是一路温暖的人和事,给了失望中的刘美松希望。“经过这100天,我发现虽然人都会有戒备心,但是本质上都是善良的,都向往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我们应该学会去信任陌生人,去和陌生人说话。”
对话
否认是炒作只是呼吁诚信
今年8月,刘美松新书《欠条》首发,在书中,他记录了自己一路借钱走全国的过程,这些琐碎的照片、欠条。在发布会上,他还请来了当年的“债主”。刘美松说,他想通过这本书,再次呼吁社会中的诚信与信任,传递正能量。
记者:旅途中是什么支撑着你走下去?
刘美松:起初的行为确实是带点个人英雄主义,是对社会诚信的呼吁。但是过程当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是亲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不能放弃,更何况我还是孩子他爹,是他的榜样。
记者:你怎么看待途中别人的不理解以及过激的指责?
刘美松:我明白,这是我在给别人找麻烦,是我在“招惹”别人。不管怎样,都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他们的错。
记者:这次《欠条》的发布会主题为“清账”,取名有何寓意?
刘美松:其实这一路上账已经清了,该还的钱我都还了,但是人情是还不掉的,尤其是对于支持过我的亲戚、朋友们。这笔人情我一辈子也还不清。
记者:这次发布会上,你请来了10位“债主”,为什么选择他们?
刘美松:因为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比如刘利这次也来了;想让他们的故事也给大家以感染。
记者:有人质疑,你打欠条游中国旨在炒作,你怎么看?
刘美松:我想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别人看不懂的事。“炒作”一说解释也没用,越描越黑。我只是再次呼吁诚信,并无他意。
记者:你提到这本书带来的收益要用于做好事,那如果该书并不能带来收益,你会继续做公益吗?
刘美松:在“空手走中国”的过程中,后来我知道有些借到的钱的项目其实是免费的,总计有2017元,我把这笔钱捐给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另外,此次发布会上邀请来的“债主”,机票和住宿费都是我提供的。其实到目前为止,“利”根本就谈不上。等有“利”了,我一定会拿它做社会需要的事。
记者:这次旅程让你有什么收获?
刘美松:我始终呼吁信任多一些,信任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我做了统计,这一行程实际时间577小时,沟通占用时间153.7小时,占行程时间26.63%。我到访191个加油站,挑战加油站156个,成功51个,成功率32.69%。挑战酒店53次,成功16次。如果这些时间可以节省下来,推而广之,人人如此,那可以多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
记者:你认为您的行动可以传递给社会正能量吗?
刘美松:我并不能改变现状,因为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是上行下效的。现在我们的社会也在改进,也让我们百姓多了很多期许,我相信诚信的问题能够改善。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