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清华迟领养老金方案遭质疑:难道退休先喝西北风

原标题:“迟领养老金”是否现实

CFP图

资料图

编者按:老龄化社会的迫近,使得养老金问题愈发引人关注。8月初,据媒体报道,人社部正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并在7月底提交有关部门讨论。8月中旬,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率先在网上公开,其中“从2015年开始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内容引发强烈关注。

■ 本期嘉宾: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崔新生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

牛海鹏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话题一

人口红利拐没拐

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低成本劳动力的问题。这不仅是人口问题,也有政策的影响

是否延迟退休?可否延迟申领养老金?这些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一话题的背后实际上涉及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近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或于2015年消失。那么,随着老龄化加速,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久?

毛寿龙:“人口红利”这个说法实际上不正确。从经验上看,中国当年处于人口快速膨胀期时,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一个反问是,如果中国现在是“人口红利”上升期,又为何会有这么多外籍人士来中国工作?人口增长、缩小是自然过程,国家以政策调整人为控制所谓人口红利的节奏,会破坏这一自然结构。而且,从经济基础上看,过去我们是低工资,光靠出口、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但现在,一旦内需被拉动,经济增长未必需要依靠出口和投资。

崔新生:人口红利是生产力问题,中国凭借低价劳动力在成本方面取得优势。因为人口多所以定义为人口红利,这一说法似乎有些投机。所谓“人口红利的消失”,也不是单纯由年龄和社会老龄化导致的,是因为产品分工的推进和教育发展。与其讨论人口红利、退休年龄,不如更关注社会保障问题。

牛海鹏:老龄化是人口的自然发展规律。个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低成本劳动力的问题。这不仅是人口问题,也有政策的影响。但所谓的低成本劳动力,其实很快会失去优势。过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有了竞争优势,随着产业升级,日后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把未来经济增长寄托于低成本劳动力并不合适,我们还是要尽快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国家也一直强调以民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话题二

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存在缺口一方面是支出与收益的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现有制度下实行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的

人口红利与养老有关联,但更现实的问题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才是中国人最实实在在的中国梦之一。然而,从几年前开始,坊间就认为,困扰养老保障“问题多多”,尤其是养老金“到底能不能足额支付”成为讨论的重中之重。有研究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那么,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是否严峻?

毛寿龙:养老金目前有支付困难,就说明还是有缺口的。总量上看,现收现付即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用来支付给退休人员这一方式下,总量目前尚可持平。但从动态发展看,一方面,过去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缴纳或是只缴纳了部分养老金,而当这些人退休之时拿的又是比较多的。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及未来经济发展推动养老水平的提高,势必将导致养老金缺口被拉大。当然,现有的国家资产包括税收、土地转让等,全部用来弥补养老金缺口,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前提是,这些资产能真正用到养老金领域。

崔新生:养老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养老金投资做得并不好,欠缺增值渠道。此外,社会上也仍有很多人不在社保覆盖范围内。所以,养老金缺口多大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把社会保障做实。

牛海鹏:存在缺口一方面是支出与收益的不匹配。主要是因为养老金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时间有限,在过渡阶段如何保持增值收益仍在探索中。另一方面是现有制度下实行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的,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如普通的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但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却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来发放,这客观上造成了市场中的不公现象。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养老金 方案 退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