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曾委派考察山东诸城国企改革模式:方向正确
原标题:“没有理由沉默”,何以惦念朱总理
近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出版,不啻造出了惦念朱总理的又一次舆论大潮。卸任已愈十年,朱镕基的身影却并未随时间消退,反而有日渐清晰的趋势。 于朱总理本人而言,五年内三本大书的问世,似乎有悖他过好退休生活的初衷。或许确实出自他“没有理由沉默下去”的奋然。不论怎样,对国人来说,多一位值得惦念同时也惦念着国人的总理,总是莫大的好事。
但凡念及朱总理,论者虽是意见纷纷,却总也绕不过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几个方面。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一个“朱镕基”——“改革”的搭配秘密。而事实上,有关前者的所有惦念之情,也确实建立在对诸项改革的评价之上。
分税制改革
稍年长的人大概知道,尚未出任国务院总理之时,朱镕基就被赋予了“经济沙皇”的名号。且不论名实之间究竟能有几分相符,总归而言,这也多多少少反映出了朱镕基当时剑锋所指之处——国家经济。国家经济是概而言之,具体涉及到了财税、金融、投资等诸多方面。其中,1993开始的分税制改革,最为突出。
当年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中央财政贫弱,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停滞、重点生产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军队经商。为改变此种危险局面,天平必然要向中央倾斜。随之而来的是税收结构的调整、中央与地方及二者共享税的划分。十年一过,到2003年,中央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今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国防支出,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年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之下,中央“分享”地方税收,扩大了中央财政的支配权力。但仍导致了一些问题:中央地方征税范围存在分歧,集中在国有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上;中央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加剧地方发展不平衡,而专项转移支付又易发权力寻租;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尤其是2002年以来《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等文件的出台,更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铺平了道路,进而导致了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暴力拆迁不断发生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企改革
1996年,因为一个“陈卖光”,山东省诸城市名满全国。“陈卖光”就是时任诸城市市长(后任市委书记)的陈光。“卖光”模式,其实就是诸城市人民自发的“国企改革模式”。当年由朱镕基委派的中央调查团在实地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诸城的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群众满意。”无疑,“卖光”模式提供了国家资源配置的新思路。
出任总理之后,朱镕基开始了新的国企改革整顿。与以往的放权性措施相比,朱镕基“抓大放小”式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同时也需要更大的魄力。很明显,“抓大放小”是两个层面的策略:其一,是对地方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这是对效益不好企业的淘汰机制;其二,是重点扶持国家级的大型国企。备受瞩目的是铿锵有力的“砸三铁”口号。所谓的“砸三铁”,砸的是“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砸的是国企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困局。于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极大好转。
但与此同时,据相关统计,改革导致了约1500万的下岗职工。在企业经营管理阶层先富起来的同时,数百万的下岗职工不得不重新寻觅谋生的途径和技能。不均衡的财富分配趋势延续至今,造成了社会利益格局扭曲、贫富悬殊的现状。
政府机构改革
“精兵简政”,按毛泽东说法,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见毛泽东名篇《为人民服务》)。
“精兵”且搁置不论,就“简政”而言,1941年《解放日报》的社论《精兵简政》,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说明:“行政工作抓中心,行政机构求精干,建立正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如此看来,“简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了。
“简政”的传统持存,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次数也与日俱增。自1982年以来,已有七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在此期间,国务院组成部门已由1982年的100个减少至今年的25个。而1998年朱镕基任期内的机构改革,将政府3.3万人精简1.6万多人,撤除国务院部委15个,新建4个。国务院部委结构的调整试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配合国企改革的步伐。在朱镕基的大力推动下,如上所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然而,机构改革之后,政府人员数量的再度膨胀的事实屡见不鲜,这大概也是朱总理看在眼里的。如何保持政府机构改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如何确定当下所谓“临时工”在政府人员构成中的地位,限制政府机构“临时工”的数量,进而解决“同工不同酬”、“临时工=替罪羊”等一系列问题?或许新出版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能够为此提供一些“朱氏上海经验”。
何以惦念朱总理?上述对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点浅陋看法,算不上什么“回答”,充其量只是对“回答”的一个“惦念”,也借此暗表个人对朱总理的惦念之意。
回想2003年朱总理卸任之时,《南方周末》整整24版的评述中,有一篇题为《如果在2103年评说朱总理》的文章。如今仅仅过去十年,有些评法似乎已经变了。看来这个“如果”还要继续“如果”下去。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