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记威海生态文明正能量的践行(高清组图)

2013年08月17日 08:46
来源:国际在线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红):经过2个多月的全球推介,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主办的“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网络互动活动的投票环节已经圆满结束。威海成功上榜,成为全球网民心目中的最中国生态名城。8月15日,“2013中国城市榜”之“美丽中国生态行”记者团就威海的生态环保建设情况听取了威海市环保局的相关领导的全面介绍。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理念谋划生态市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威海最靓丽的城市品牌,这既得益于上天的慷慨恩赐,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威海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4月,威海市人大十四届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议》,为威海生态城市建设描绘了中长期的发展蓝图。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在山东省率先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后,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来抓,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载体,举全市之力,把威海建设成“创新、宜居、开放、幸福”的现代化国际精品城市,努力打造“蓝色休闲之都、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市环保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的总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生态保护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2007年,威海市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以来,威海市连续四次被省政府授予“生态省建设先进市”称号,所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三市均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今年5月,威海市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的地级市。

健全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出台《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以此作为其他各类规划的指导原则,将生态市建设的重点任务、重要工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健全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真正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起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部门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格局。完善生态市建设目标考评机制,加大对生态市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纳入市委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完善生态市建设社会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定期向人大、政协和公众通报生态市建设情况,并接受监督。

健全生态市建设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建立起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的投融资机制。

健全生态市建设全民参与机制。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在各市、区、各镇驻地设立大型公益广告牌。编写了《威海生态市建设文件汇编》、《生态市建设百题问答》等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发放到全市基层单位和广大市民手中,建立了环保问题市民听证会、重大项目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生态绿化包山头、园林绿化认养、环保义务监督员等制度,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生态市重点工程建设

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威海从建筑扬尘和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城市燃料结构调整入手,全面实施蓝天工程。一是强化城市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市区建筑垃圾渣土管理的通知》,对建筑施工、拆房施工、道路施工和散流物体运输等产生的扬尘污染进行持续严格控制和管理,对市区所有散流物体运输车辆进行了密闭改造,做到清洁运输。对建筑施工工地,实行先围挡后开工,并在建筑施工场地内配套建设进出车辆清洗设施和洒水抑尘设施,切实降低建筑扬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二是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先后建成了金猴等10家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29条检测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工作。对黄标车进行整治、限行和淘汰。三是调整城市燃料结构,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由于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全省第一。

实施“碧水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威海市十分重视水环境综合整治,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整治与修复作为改善水环境质量重点。一是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编制实施《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定了水源保护区,设置了水源保护区界标、交通警示牌、宣传牌、围网,并在主要水源地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制定了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在全市开展了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工作,建立水源地数据库。开展了水源地水质监测分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100%。二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投资3.25亿元,完成了中融安信水务发展公司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初村污水处理厂、工业新区污水处理厂,全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吨。三是全面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和污水截污并网工程。近年来,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市区河道整治,清於53万立方米,修复河道208公里,栽种各种绿色植物和水生植物1.2万平方米,封堵入河排污口464个,修建、新建城市污水管道411公里,市区城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达856公里,目前,市区河流沿岸所有生活和生产废水,均纳入城市污水管网。

实施“宁静工程”,创造安静舒适环境。威海把切实解决噪声污染作为一项长久治理任务,努力提高威海市人居环境质量,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实施交通噪声整治工程。近年来,机动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加剧,为了降低噪声污染,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市区道路工程建设,降低机动车单位流量。另一方面,将整个市区范围内设定为机动车禁鸣区,并严禁大货车、农用车进入中心城区。二是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承诺制度,项目建设单位要签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承诺书》,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责任和义务予以承诺,促使建筑施工企业自觉守法、文明施工。三是强化对社会噪声源的管理。以“五小行业”清理整顿为切入点,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制定印发了《关于规范整治“五小行业”实施意见的通知》,组成了联合执法队伍,对市区范围内的“五小行业”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

实施“绿色工程”,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在生态市建设中,突出绿色基调,按照“建一园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包一山绿一片”的思路,大力推行森林式绿化和城郊一体化绿化,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生态绿化系统,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城市目标。一是大力实施城市扩绿工程。积极开展城市沿河、沿路、沿岸绿化工程,做到绿化覆盖随道路延伸,随河流延伸,沿海岸拓展。抓好以公园、广场及城市道路为重点的城市公共绿化。先后建成了7大公园,20多个广场等生态休闲场所,先后完成了77个城中村改造,营造了回归自然的人居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满绿色的生态休闲空间。二是强化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近年来,市区先后建成了仙姑顶旅游景区和里口山风景名胜区,并沿市区海岸修建了沿海生态长廊。投资6.2亿元,对环翠楼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绿化档次,扩大绿化面积。三是实施城区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国土、城建等部门加大了对城区周边山体采石场的整治力度,先后关停了市区周边56座采石场,并对关停的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实施绿化。通过实施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的内在质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市经济“绿色增长”。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注重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战略规划指导,出台了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工业调整振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意见和规划,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风电、核电为重点,以水电和太阳能发电为补充的现代清洁能源产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累计建成51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06种产品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威海市成为全省4个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市之一。180家企业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市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4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企业。威海市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到46家,涌现出广泰环保、海王旋流器、怡和制造、名流集团等一批知名骨干环保企业。三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制度,推进经济的“绿色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削减率分别达到22.91%和11.5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和“山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突出贡献单位”。四是围绕生态旅游做好生态修复文章。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模式,取得可喜成绩。吸引市场投资8亿元开展大乳山生态修复,仅荒山绿化一项投资4亿元,在生态修复基础上,投资30亿元建设以养生康体、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主要旅游内容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探索出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文化升华”的生态修复与再造模式,大乳山景区生态建设的经验和作法也作为“样板”在业内被广泛推介,并被联合国生态安全组织作为生态示范景区向国际社会推广。华夏城投资55亿元,利用废弃的16处采石场,结合山体修复、生态园建设,因地制宜,因形造势,打造自然与科技结合的新型生态旅游胜地。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2008年以来,以“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农村环保6件事为重点,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1165个村庄的综合整治。对全市448条镇村河道完成了以“清污、疏浚、蓄水、修复”为主要内容的河道整治,建成了78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52座镇域垃圾转运站,基本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和“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威海市被省环保厅、财政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地级市为单元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深入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的形成,形成了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校企创建、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在媒体设立环保专栏,帮助市民及时了解环保动态,学习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政策。积极开展“环保进社区”、“环保进学校”等活动,成立了全市环保志愿者队伍,市区志愿者人员达到2000多人。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全市70%的社区被评为“绿色社区”,75%的学校被评为“绿色学校”,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始终保持100%。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镇46个,省级生态镇4个,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2244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89.3%。其中,建成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16个。社会各界在参与环保和生态创建中强化了绿色低碳理念、增强了对生态城市的认同感,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生态市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着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威海将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奋勇争先,努力探索环保新道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山东省前列。(通讯员车田民刘艳平刘丛霞)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生态 威海 高清组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