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谈廉政:下基层无论如何要做到“一菜一汤”
原标题:朱镕基谈廉政:下基层无论如何要做到"一菜一汤"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朱镕基同志于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实录》收录了他在这一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批语、信件等106篇,照片83幅,批语及书信影印件9幅,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正值我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处于关键时期。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多种原因,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都面临很大困难和严峻考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这时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矛盾叠加交织,面临着“财政滑坡”和“城市建设欠账太多”两大突出问题,遇到的困难和考验尤为艰巨复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朱镕基同志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1200多万上海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大步推动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稳定和发展上海经济,在较短时间内使上海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后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段特殊时期上海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程。今天通过《实录》重温历史,不仅当年上海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且对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段历程、更深刻地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实录》选入的内容均是根据朱镕基同志当年的音像资料和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朱镕基同志独特的施政风格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仍有较强的震撼力、吸引力,令读者受到鼓舞和启迪。
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着力改善民生
朱镕基同志刚当选为上海市市长,就提出“应该提倡实干、办实事的精神”,“如果我们老是坐在这个地方,不去办实事,不去解决具体问题,那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他在上海工作期间,一直全力推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狠抓“菜篮子工程”。朱镕基同志上任伊始,就碰到上海甲型肝炎流行,物价持续上涨,干部群众情绪低落。上海在计划经济时期80%的财政收入上缴中央,市政公共设施欠账很多,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是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朱镕基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把“菜篮子工程”即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当时工作的突破口。他认为,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便宜,这项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又能在短期内见效,可以振奋上海人民的士气。为此,市政府派出专门小组赴北京、天津等地取经调研,制定了副食品生产和购销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推进产供销一条龙改革。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一直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经过几年努力,上海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副食品生产、购销系统,“菜篮子”品种逐渐丰富,价格也趋于稳定。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朱镕基同志在上海任职期间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提出:“首先抓好城市建设的规划,特别是交通规划。”“要根据其他城市的经验,把上海的快速环线修起来,整个浦西段用高架,与两座大桥相接,浦东段可以修立交”,“确保公交车辆优先通行”。为解决建设资金困难,他提出必须有保有舍,砍掉一批楼堂馆所项目,保证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他努力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优惠贷款,使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市内20万门程控电话扩容、苏州河合流污水改造一期工程、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五大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高架路的建成也使城市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从那时起,上海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开始建设。
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朱镕基同志到上海工作后,多次深入旧城区和棚户区察看,目睹了老少几代人挤在一间陋室的情景,深感住房困难是上海市民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然而在当时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6平方米的条件下,单靠政府投资进行住房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因此,朱镕基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提出上海要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建房的道路,在全国率先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发行住宅建设债券,并提出上海一年要完成500万平方米住宅建设的目标。在《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形成过程中,朱镕基同志多次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并把房改方案交给全体市民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使房改方案尽可能完善,也使社会各界对这项重大改革形成共识。他还提出了改造上海旧城区、棚户区的整体构想,认为“旧城区改造要跳出原地拆建的老路子,确立‘打到外线去,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思想”。他的这一改革思路,为上海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政府强化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深化企业改革,发展上海经济
搞活国营企业。面对上海地方国营企业生产下降、效益滑坡的困境,朱镕基同志尖锐地指出,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的企业养成了吃“皇粮”的依赖思想,在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他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一定要从产品经济观念转到商品经济观念”,“一定要把内向型经营思想转到外向型经营思想”。“现在我们的方向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要让企业自己到市场中去游泳。为此,他主张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企业改革,着力改善企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内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招标;在企业外部,推行简政放权,把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权力下放给区县、下放到企业。他提出,厂长招标以后,接着要进行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使企业自负盈亏,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加强质量管理。朱镕基同志反复强调: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任何高指标都应该予以拒绝。他虚心向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求教,并请格里希为上海1200多名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做质量管理方面的报告。朱镕基同志在报告会上强调:“厂长一定要有质量意识。看不到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没有这种高度质量意识的人不能当厂长。”他一再提出上海不能盲目跟风涨价,要充分发挥上海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开发,搞新产品、新品种,走优质优价的路子。为此,上海市重点进行了“桑塔纳”轿车及其配套国产化、上海贝尔公司程控电话交换机及其配套元器件国产化等14个项目的攻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针对上海工业原材料缺乏、价格上涨的困难,朱镕基同志一方面抓原材料工业建设,决定重点投资建设了冷轧薄板、30万吨乙烯工程等项目;另一方面对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进行调整,同时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深加工、精加工和成龙配套的新兴产业。他把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概括为两句话:一是“金蝉脱壳”,二是“返老还童”。“金蝉脱壳”,就是浦西的工业不能再铺新摊子,要适当收缩、“减肥”,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下决心关掉一批亏损企业,有的要经过技术改造后搬到浦东去。“返老还童”,就是传统工业要逐步更新,把老的甩掉一点,使工业年轻化。朱镕基同志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举措,使上海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推动金融业开放与发展。朱镕基同志十分重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刚到上海工作后和银行系统同志座谈时就指出:“没有银行的配合和支持,是很难办成事的,将来的趋势是小财政、大银行。金融不搞活,上海就没有希望。”他邀请国内外金融专家研讨上海金融业发展和开放问题,指出:“搞外向型经济,没有金融做后盾,怎么搞?”“搞活金融是开发浦东的最重要条件”。在朱镕基同志领导下,上海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并于1990年12月开设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朱镕基同志提出,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很好地规划一下。首先要把上海变成商业中心,二是外贸中心,三是金融中心。他的这些思路,后来成为上海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