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索破除官僚习气 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
原标题:山东探索建立为群众服务机制 破除官僚习气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15日电题: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山东探索建立为群众服务机制 破除官僚习气
“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土”,针对一些机关干部下乡存在的问题,山东省从去年开始推行“第一书记”,从省直单位选派582名干部,到全省935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一包三年,不实现脱贫目标,干部不撤回。山东省各地今年还尝试多种机制性探索,让干部向下看、往下走,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破除党员干部中一些官僚习气。
“脱离群众”怎么办?--2.6万干部下乡啃“硬骨头”
2012年3月,当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副处长张全健作为“第一书记”进驻惠民县石庙镇西庞村时,这个“经济空壳村”全是土路。张全健与两委一起带领村民引进新西兰葡萄品种,发展“雪花”肉牛养殖,整修村容,配套给排水工程……如今的西庞村,荷花摇曳,国槐洒荫,原本灰扑扑的小村变身为一个漂亮、整洁的生态文明村。
迄今,山东省市县三级共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帮包1.8万个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说,这些基层单位不是老区、山区,就是黄河滩区、盐碱涝洼区、库区,都是全省贫困地区中贫困程度最深、自然条件最差、扶贫开发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除了“第一书记”,山东各地干部今年以来纷纷“往下走”“接地气”。安丘26名市级领导干部和176名市直部门“一把手”自带铺盖进驻202个薄弱村,“县官”当起了“村官”;莱阳2300多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全部784个村庄,每3名干部驻一个村,开始了“不设期限”的驻村。
“老爷习气”怎么除?--干部真正还原为“公仆”
淄川区昆仑镇大昆仑村村民张希云身体残疾,需办理残疾证,办手续令他犯了难。镇上的干部主动上门帮他解决了难题。“村上、镇上干部都出面,在家门里边就把事情解决了,这才是共产党的作风。”张希云说。
这是淄博市推行“村民事务干部代办”的一个剪影。所谓代办,就是村民生产生活中需要到上级部门办理的事务,委托镇、村基层干部无偿代为办理。目前,淄博市10个区县、88个镇(街道)、3102个村的1万余名基层干部担任了专兼职代办员。
随着乡镇合并和城乡人员流动变化,老百姓办事不知到哪办、找谁办等问题突显,而一些干部沾染不少“老爷习气”,“像葫芦掉进井里”浮在面上,官气十足,惹得百姓心烦生怨。
为此,山东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为群众服务的机制,让“老爷”真正变身为“公仆”。目前,一个以县(市、区)为民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街道办事处)代理室为主体,以村代理点为基础的县(市、区)、镇(办)、村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为民服务“大网”开始在齐鲁大地织起,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
昌乐县今年以来探索实行县直机关“干部回家”帮扶发展,210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回家乡一线接地气、办实事。县纪委干部刘敬等3名机关干部的老家在城南街道小埠前村,他们回到村里,从村民牢骚最多的“路难行”入手,联系走出去的“企业老板”“成功人士”,多方协调筹资,短短一个月,就修起了“两纵两横”的水泥路。
“独断专行”怎么破?--把群众诉求放心上
当前,一些地方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事项靠强迫命令,比如土地征用、城市拆迁,有的甚至搞强征强拆,引发群众不满。山东省各地不断创新“听民声”的工作机制,主动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诉求作为权力运行的起点和终点。
“俺村里不少村民有杨书记的名片,上面有手机号。”张德先是日照三庄镇贾家沟村村支书,他告诉记者,三庄镇是日照市委书记杨军的“党群双向直通”联系点。现在村民有什么诉求,比如村里的水源地保护、环境整治、教育投入等问题,就直接给杨书记打电话。
“党群双向直通”是日照市党员干部听取群众诉求的一种探索。通过这个平台,日照打通了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立体直通渠道。目前,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4万余个。
今年以来,山东各地纷纷建立领导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制度,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问题有处解决。栖霞市今年发起“三问于民”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收集了277项各类“民怨”,围绕化“民怨”展开工作;沂水县万名干部每人长期联系30户群众,做好群众的信息员、调解员、代理员和陪访员;陵县则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包片到户,手机号全部向包片居民公开,供群众随时联系。
“群众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群众。”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干部就要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要蹲下身子和群众交流,放低的不是身子而是架子,握紧的不光是群众的双手,更是暖热了党群关系。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